3月26日,北京市第三轮小客车指标摇号开启,从近40万个参与摇号者中抽取17600个个人中签编码,中签率近1:23。此时正值北京“治堵”新政实施将近百日之际,摇号政策之下,已然已见家欢喜几家愁的“景象”。
21万,30万,40万……人们预计申请参加4月份汽车摇号的基数突破50万的可能性极大。照此势头下去,从概率统计学的角度思考,摇号池的逐月积累使得中签的几率必然是逐月降低。
从身边同事亲朋好友参加摇号者反映及报道分析可知,从摇号政策实施一开始,大军中就有“打酱油者”——纯属“捣乱的”,摇中了也不打算买车:买彩票不中奖,咱来摇摇号还不行?反正就是上网填些个人信息,不需任何额外成本,就当试试手气了。另外,还有一类是替家人摇号(家里也就打算买一辆),增加购车几率的。有报道一家4个人参加摇号,中了3个,但只买一辆,其中两个指标只能“浪费”。
这两类人,无疑都为不断膨胀的摇号基数作了“贡献”,但害苦的是那些真正急需买车、确实想买车的市民。
令人不安的是,随着摇号基数的不断攀升,事情正在发生原来意料不到的变化——一些本来只想“打酱油”碰碰运气的“捣乱者”,由于看到中签率越来越低,今后买车机会越来越难以把握,所以从“打酱油者”变成“准买车者”。笔者身边至少就有两位这样的人,以前根本就不想买车,这个月突然纷纷表示中了就要买。“就是没钱奥拓[综述 图片 论坛]也买一辆,先占占位再说。”更让人担忧的是,不排除这样的心态正在发生连锁反应,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摇号大军中来——摇号政策把原来潜在的买车者“催生”成了真正的买车者,“催生”了不正常的购车刚性需求;而摇号基数越来越大,中签率越来越低,又显然会使市民徒增很多焦虑。
这“意想不到”的局面,显然是与治堵初衷相违背的。
其实,通过行政手段治理拥堵,对其效果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人民日报》近日报道指出,北京治堵方案出台近百日,堵车状况缓解效果有限、公共交通接驳仍不够便利、不文明交通加剧交通拥堵,成为不少居民的共同感受。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与法律法规等举措相比较,作为社会管理手段之一的行政措施,其优势就在于能够及时加以调整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摇号政策实施近百日,其中的利弊有关部门可能已心中有数,至少应该再听听市民的呼声,回头看一看效果。不管如何,是到了适当修正的时候了。怎样才能更合理?怎样才能消除上述那些令人忧心的苗头,让治堵政策更科学?可以广开门路让市民们献计献策。比如说,提高报名申请的门槛,想办法将那些纯粹为了打酱油而来的摇号者过滤出去(现在没摇中的自动转入下次摇号这个规则似该改);对于摇到号又不买车的人,设置一个自愿退出通道;对屡次摇不中的,可通过程序设置增加其中签几率,以缓解市民的焦虑……(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刘晶瑶)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