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上海将下调出租车“份儿钱”至8200元/车/月,此举预计将使的哥每月增收175元。此外,上海还将对出租车进行油费补贴,以及减免部分过路费。据悉,自06年起,上海出租车“份儿钱”已累计降低近2000元(《青年报》4月22日)。
原油价格连连上涨,成品油价又创新高,使得出租车成本压力骤增。对此,不少地方纷纷推出调价措施,有的地方调高燃油附加费,如北京、深圳,有的则上调起步价,如苏州等。不过对此,舆论质疑之声不断:为出租车司机减压,上调价格难道是惟一选择?出租车运营成本增加,为何非得公众来买单?上海通过降低“份儿钱”等措施维持了出租车运价不变,无疑印证了这些质疑的合理性。
在出租车已越来越成为大众化消费的当下,出租车运价与民生可谓息息相关。出租车调价理当慎之又慎,尤其在如今严峻的通胀压力下,各种消费品价格节节上升,普通民众的生活倍感艰辛,因此没有穷尽一切办法,万不可将油价成本转嫁给民众,加重民生之苦。
其实,出租车的运营“成本”历来是一笔糊涂账。如众所周知的“车份钱”,名义上是用于员工福利、车辆折旧、税费开支等,但实际上,这些成本开支注水成分很高,以北京为例,有媒体调查,许多出租车公司实行无底薪制,给员工上的保险也是五花八门,极不规范。粗算下来,出租汽车公司的利润稳定在每辆车3000元/月左右(据3月26日《中国经营报》)。上海出租车“份儿钱”虽5年累计下降近2000元,但比起大多数地方,8200元/车/月的金额依然高得离谱。目前各地出租车运价相差往往很大,很明显,所谓出租车运营成本,存在着很大的弹性。油价一上涨,就盯紧民众的荷包,出租车公司却依然坐享厚利,不拔一毛,这教民众如何信服。
上海此次还将提高油费补贴,承诺油价上涨成本基本由政府补贴承担消化。由政府财政补贴出租车,不增加民众负担,当然应当肯定。不过,政府财政资金说到底还是来自纳税人,财政补贴花得还是民众的钱。
对于城市出租车管理,我们实行的是严格的行政管制,同时进行大量的财政补贴,但这种管理体制所带来的绩效却不忍卒睹。2009年《中国经济时报》曾报道,中国出租车行业每年给国家的税收总额约20亿元,但政府财政对这个行业平均每年发放燃油补贴达60个亿。另根据昨天《人民日报》报道,单单一个上海市,政府今年的出租车油价补贴至少为7亿元。虽然有政府巨额补贴,打车贵、打车难问题依然突出,出租车司机待遇也徘徊在较低水平,这样的现状无疑值得反思。
显然,无论是调价还是成本内部消化,都代替不了出租车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的改革。至于出租车行业怎么改,或许见人见智,但改革的目标理应无可质疑,那就是让消费者能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服务,政府与市场各归其位,实现出租车业更加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