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公告称,今年第一季度,北京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16%,综合治堵措施效果初步显现。工作日平均拥堵持续时间比2010年同期减少了1个小时,五环路内全路网平均速度早高峰比同期提高了9.1%,晚高峰提高了10.4%。
三环内从每小时2元涨到10元、15元,猛增“停车费”是北京正在探索的治堵措施之一,虽说有拥堵减少1个小时”这样的数字做支撑,但是否符合居民的真切感受以及其长远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不过,“治堵新政”已然引起的副作用倒应该实实在在给予重视。
首先,停车乱象。一是一些居民区,譬如一些胡同、老楼盘,原本就没有设计收费便宜的“居住区停车场”,现在附近马路停车位一涨价,一些居民停在门口也要按每小时10元、15元的标准收费,显然不太合理。二是停车费上涨后,个别司机为了避开高额停车费,故意不停在划定的车位上,而是停在主要道路和大街的路侧、便道、非机动车道等地方,马路上的乱停车现象有一定程度攀升。本来想治堵没想到在某些地段反而更堵。
其二,执法乱象。从4月1日北京大幅调高停车费以来,车主拒交停车费的事件激增,停车管理员因为收费的问题屡被打骂。打人者固然不对,但也不排除个别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使得车主“冲冠一怒为停车”“不该出手也出手”。有的执法人员进行秒杀式处罚违章,五秒拍照贴罚单全部完成,人家仅仅是停车接送孩子或者买个早点的工夫就被贴条了。这种埋伏式执法,本就与处罚的初衷相违背,同时也容易积累市民怨气。甚至还滋生了一群毫无资质的收费员,以看车为名“狠捞一笔”;而一些小区物业冒充发改委之名,借停车费上涨之势,要求对停车收费提价。
另外,尽管大幅度提高停车收费的初衷是为了治堵,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但毋庸讳言,高收费与增加停车位、改善道路通勤状况是有一定矛盾的。因为如果车位足够多,交通不拥挤,则意味着高停车费失去了收取的合理性,政府部门也就失去了一笔巨额收入。据业内人士估计,北京一年收取的停车费在几十亿元。如果个别部门尝到了处罚款激增的甜头,忙着贴条罚款,甚至乐于见到车位紧张、道路拥堵的局面而不去积极改善硬件,就容易异化为广被诟病的“养鱼执法”。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关系,考验着有关部门的良心和处置能力。
其实,北京停车位建设的民生欠账由来已久。调查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北京市规划建设198个公共停车场8.8万个车位,实际仅建成24个停车场1万个车位,仅建成规划车位的11%。要解决这些副作用,要终结这些乱象,让北京交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除了关切民众呼声及时微调政策外,在“节流”的同时,关键还在于“开源”。不妨趁着此次停车收费增加的契机,专款专用,把钱用在刀刃上,大力加强停车设施建设,如建设大型立体停车场及占地面积小的全自动停车库等;大力增强公交运营能力,探索个性化公交服务,满足各个层次市民的搭乘需求。
从根本上说,限购、涨费都不是目的,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和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才是终极目的,让百姓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地走在路上才是治堵的意义所在。(刘晶瑶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