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石油巨头首次建言发改委下放成品油定价权后,一场事关成品油定价权的争夺再次升级。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在“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通气会上透露,国内成品油定价权或将下放给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成为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中的一大焦点。
6月14日,《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业内资深人士发现,业界发出了警惕成品油定价权下放三巨头的声音。
市场各方担心,这一机制一旦实施,国内油价在短期内极有可能上涨,也不可能从源头上解决困扰国内多年的油荒问题。另外,在四大石油企业垄断原油进口权的条件下,不排除出现产业链全垄断的态势。
石油巨头博弈定价权下放
石油巨头首次建言发改委下放成品油定价权是在2009年11月底召开一次成品油价格(破解油价困境)研究会上提出的。但当时发改委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石油企业与发改委在成品油定价权的争夺一直处于博弈中,”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说道,“石油企业认为正是由于当前的定价机制造成炼油业务大幅亏损,影响了成品油供给,不利于解决当前的油荒问题,并以此为筹码要求发改委下放成品油定价权。”
为此,2010年两会上,作为人大代表的中国石化江西石油分公司总经理陈立国和原金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大福纷纷在上交的议案中提到这点。
陈立国认为,要改革成品油价格调整审批制度,考虑到成品油价格最终要由市场竞争来决定,建议在一定的油价区间内逐步将调价权下放至国内石油企业,由石油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定价办法内自主定价,减少政府价格审批这一程序,提高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反应速度。
据悉,成品油调价改革方案目前下发的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当国际油价处于40-130美元/桶时,发改委才会将定价权下放,三大石油公司可以根据国际油价的走势及国内成品油市场变化自行定价,发改委则不再发文。
任浩宁称,发改委目的是逐步建立成品油价格竞争机制,通过将成品油定价权给企业,逐步形成企业间的价格竞争格局,鼓励企业积极降低成本,推动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
由于,当前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不能充分、及时的反映国际油价变动对国内炼油企业成本的影响,同时这一机制的漏洞也造成一些投机者炒作油价。
金银岛市场分析师韩景媛说:“在国外很多地区,油价都由企业自行制定,发改委定价权下放给石油企业,无疑将是成品油定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的表现。”
“这一机制一旦实施,国内油价在短期内极有可能上涨。”任浩宁这样判断下放后对油价的影响。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认为,国内石油市场基本上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垄断,这不是一个买卖双方均衡的市场,而是一个典型的寡头市场。 “一旦政府失去对这个寡头市场定价权的控制,三大石油巨头在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必然出现涨价行为。”
难解油荒或引发产业链全垄断
进入2011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高位运行,带动国内能源价格同步走高,油荒电荒频频出现,通胀预期明显加剧,近日,发改委公布的《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进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油荒问题仍将继续存在。”任浩宁分析,定价权下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炼油企业积极性,刺激炼油企业增加产量,缓解成品油短缺问题,但是不可能从源头上解决油荒问题。
从根本上来看,油荒、电荒、煤荒等能源短缺问题是由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能源的无限需求造成的。由于高耗能企业的快速增长、能源利用方式的低效率等问题影响。
裘孝锋说,下放定价权也不能解决油荒,油荒是多方面因素造成,而成品油价格到位不到位直接关系油荒。
宛学智认为,仿效国外一些国家将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企业的做法却是值得商榷的。
当前原油市场基本上由三大石油巨头垄断,任浩宁称,在此情况下下放定价权极有可能导致石油巨头利用垄断优势打压民营炼油企业,利用定价权上调油价牟取最大利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民营炼油企业、民营加油站的处境将会更加危险,不排除出现产业链全垄断的态势,因此,下放定价权的前提条件是竞争性的市场格局和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韩景媛表示,首先要打破垄断。如若把成品油定价真正推向市场,与市场供需情况相吻合,必然要引进外资油企,鼓励民营油企,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另外,原油进出口权也将相应的放开,让企业参与竞争。这样才能使得成品油价格机制实现真正的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