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守36.13% 自主品牌份额7月创新低

2011年08月15日 08:08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黄习伟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自主品牌是过去两年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今年随着这些政策全面退出,自主品牌开始迎来艰难时世。年初时,自主车企对今年的局面有所准备,不过今年整体车市增速意外大幅放缓,自主品牌所受冲击之大仍然出乎意料。

7月份最新市场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再度大幅下滑,前七月自主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创下近年新低。销量下滑,市场份额下降,库存加重,盈利艰难,作为本国汽车工业的代表,越来越多人担忧自主品牌发展前景。

不过,在下滑的市场中亦不乏表现出色者。我国自主品牌10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今年自主品牌份额的下滑将只是其壮大过程中一段小波折,代表中国汽车未来的自主品牌,并不会消亡。

自主品牌份额创新低

7月是传统汽车销售淡季,汽车产销不出意外持续低迷;不过,下滑的市场中自主品牌份额急剧下跌,市场占有率不断创下新低,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7月份,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创下近年最低,仅为36.13%,占有率环比下降4.1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79个百分点。据统计,今年1~7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352.34万辆,同比下降1.0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37%,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06个百分点。

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总销量达到了820万辆,整体增长了5.89%;而自主品牌反而出现同比下滑,与车市整体相比其增速应该是-6.92%,是各车系中下滑最大的。从市场份额来看,前七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少卖了25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国家宏观调控、一系列刺激政策的退出是造成汽车市场低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过去两年受国家对1.6L及以下乘用车刺激政策影响,小排量乘用车出现透支性的提前消费,今年当政策一退出,整个市场上1.6升及以下乘用车市场份额下降,自主品牌首当其冲受冲击。

今年车市结构另一大变化是交叉型乘用车下滑较快。据统计,7月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分别下降23 .51%和16.24%,是细分车型中下滑幅度最大的车型。交叉型乘用车受政策退出影响最大,降幅明显,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直接影响乘用车市场的增长,尤其是自主品牌,后者垄断了国内交叉型乘用车市场。

内外交困盈利艰难

由于市场下滑,目前市场上自主品牌库存非常严重,多数库存周期超过2个月,甚至有部分经销商库存接近4个月。今年以来我国不断收紧银根,融资本就困难,很多经销商资金链非常紧张;尽管成本高企,但是今年自主品牌即使依靠降价亦很难拉动销售,很多经销商几乎是一筹莫展。

对于自主品牌来说雪上加霜的是,今年车市整体增速大幅放缓,甚至不及年初预期的10%,这让很多自主品牌制定的增长计划难以实现,分摊成本的上升、价格战的上演以及融资成本高企,进一步吞噬利润,盈利艰难让自主品牌未来发展更加困难。

据悉,目前车市有三成以上的经销商出现亏损,有半数的经销商经营处于维持状态,已经在最大限度地缩减开支、开源节流,但仍然入不敷出。有些自主品牌经销商由于没有运转资金,开始冒着与厂家断绝经营的风险,已开始停止进货,甚至有一些自主品牌汽车4S店相继选择退网,或关门歇业另谋出路。

自主车企今年日子亦不好过。8月9日江淮汽车发布上半年财报显示:二季度净利润下降了30%,受此拖累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仅实现微增;8月6日比亚迪汽车业务的开拓者夏治冰突然辞职,外界普遍猜测与去年以来其业绩持续下滑有关。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仍未扭转下滑局面,上半年销售同比下降了20%。

危机面前,盖世汽车网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CPI上升导致成本高企“上挤”,而合资品牌产品不断向下延伸的下压之下,业界人士对自主品牌未来普遍不太乐观。在28181位业内人士参与的投票中,超过七成认为独立自主品牌存在消亡的威胁。其中,有20%以上的人士认为独立自主品牌存在“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很大。

挑战和机遇并存

尽管合资品牌对自主品牌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实际上自主品牌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的。事实上,自我国自主品牌诞生以来,其前景就一直不被人看好,但自主车企依靠顽强的生存意志坚持下来;相比过去,现在自主品牌有了更多积累,发展基础更好。

自主品牌从1998年的2个企业发展到2007年的32个企业,在SU V、M PV、轿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近几年中系汽车迅速崛起并走向成熟,至2007年底,自主品牌已占乘用车年销量的29.4%,超过日系车27 .9%,德系车18%的市场份额,“中系汽车”已经成为和德系、日系并重的汽车体系。

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略有下滑,但从2009年开始,随着“汽车下乡”、“以旧换新”以及“购置税减免”等一系列政策的陆续实施,自主品牌迎来了大爆发。

2009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457 .7万辆,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44.3%。轿车销售747.31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21.73万辆,占轿车市场的29.7%,市场份额同比提高近4个百分点,较排名第二的日系车高近5个百分点。

2010年,乘用车自主品牌销售627.30万辆,同比增长37.0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60%,比上年提高1 .30个百分点;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93.30万辆,同比增长32.28%,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0.89%,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从2007年的40.5%,一路提升,到2010年已经创下45.60%的新高;可见,一直以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并未能阻挡自主品牌前进的步伐,即使2011年受政策退出影响,自主品牌遭遇一定下滑,也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段波折。

我国已制定了“十二五”大力鼓励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加上出口市场的广阔空间,自主品牌积累越来越深厚,以及新的公务车采购明确偏向自主品牌等机遇,自主品牌仍有很多机遇。

正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副会长苏晖所言,自主品牌代表中国汽车的未来,但自主品牌的突围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可能需要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会有优胜劣汰。但坚持下来了,就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和未来。

突围回到品质根源,质量稳定者才能得天下

俗话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今年即使自主品牌陷入前所未有危机,亦有车企取得了不错业绩,着实出人意料。

上半年表现最为抢眼的自主车企是长城汽车。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累计销售23.839万辆,同比增长39 .9%,这一增速不仅大大超过了自主乘用车整体-6.92%的增速,甚至领先于多数合资品牌。

去年在乘用车市场初步站稳脚跟的江淮汽车,今年表现亦不错。江淮汽车累计销售各类汽车及汽车底盘268101辆,同比增长10 .07%,增幅均远高于整体市场。

地处浙江的吉利汽车,尽管7月销量出现了多达26 .3%的环比下滑,但1-7月,吉利共销售汽车23.52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8 .2%,完成了2011全年销量目标48万部的49.0%。

当多数车企在下滑困境中挣扎时,长城、江淮和吉利是三家相对来说要轻松得多;探究他们能逆势增长的原因,对于其他自主车企有较大借鉴意义。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自主品牌的短板在于核心技术,但实际上对其销售负面影响最大的是品质。长城、江淮与吉利近年来恰恰大力抓品质,并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市场销量的上升是品质提升的结果。

今年以来,长城汽车陆续与马勒集团、法雷奥集团、宝钢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有人称之为“长城现象”。用长城汽车的话来说,便是确立以高科技装备和高性能设计为支撑,打造高品质产品的“三高战略”。

与长城汽车类似,江淮汽车联合300余家核心部件供应企业、400余家渠道合作伙伴,共同成立江淮乘用车品质保障联盟,力图从品质原点开始出发,以此赢得竞争。

吉利汽车帝豪品牌新车上市以来,其品质做工的提升,赢得了媒体记者一致认可;产品投放市场后,市场销量节节攀升。

出口冰火两重天,前七月汽车出口增速高达57.30%

如果说品质是自主品牌受认可的根本因素,那么大力向外出口,则成为其摆脱国内下滑困境寻找到的新蓝海。相比于今年国内车市整体5%左右的增速,今年前七月我国汽车出口高达57.30%的增速,完全冰火两重天。

今年以来表现出色的自主品牌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出口战略的成功。数据显示,今年1~7月,出口前五名的整车制造企业分别为奇瑞长安、江淮、长城和东风,出口量分别为8 .88万辆、5 .46万辆、4 .65万辆、3.94万辆和3.5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9.25%、51.68%、2.81倍、20.11%和39.22%,前五家出口企业占出口总量的比重为58.37%。

这5家车企中,除奇瑞和长安外,其他三家自主车企今年都取得了产销量的高速增长。其中长安主要是受微车整体市场大幅下滑拖累,出口业绩高达52%;而奇瑞汽车前七月出口了8 .88万辆,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市场下滑的缺口。

“出口已经成为自主品牌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战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副会长苏晖表示,中国自主品牌企业战略性出口而非投机性出口的意味越来越明显。

我国汽车出口仍在高速增长之中,未来随着出口占比例不断上升,出口量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将具有越来越强的战略意义。

[责任编辑:guankai] 标签:自主品牌企业 乘用车销量 自主品牌轿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