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涨快跌慢” 不是定价机制问题

2011年08月17日 07:3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陈毅聪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对于公众感受到的油价“涨快跌慢”问题,中石化近日表示是定价机制方面的原因。定价调整主要看22天内国际三地原油价格涨跌是否达到4%。对于长达22天的移动平均价格来说,短短几天的下跌影响并不大。

事实上,内地油价“涨快跌慢”的原因不在于定价机制,因为该机制的表面条件是不论涨、跌都需要参照长达22天的移动平均价,一视同仁。其真正的根源是最近几年我们都处于油价上涨周期之中,国际油价涨多跌少,上涨时间长、下跌时间短;同时,有关主管部门为了调控价格、稳住CPI,并没有完完全全地执行定价机制。如此干预的结果是,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内地成品油调价不到位;当国际油价从最高点明显下跌时,却得先还清“历史欠账”,补足因为人为调控而落下的功课,短时间内不易跌到“调价基点”。

以去年10月以来的油价走势为例。2010年10月26日内地汽油批发价上调至7420元/吨,同日纽约、伦敦期油均价为83.03元/桶。12月22日,两地期油均价上涨10.21%至91.51美元/桶,内地汽油批发价上涨4.178%。2011年2月20日两地期油均价上涨3.246%至94.48美元/桶,内地汽油批发价涨4.528%至8080元/吨。4月7日两地期油均价上涨22.317%至115.57美元/桶,内地汽油批发价涨6.188%。

我们再看看8月15日的情况,两地期油均价是96.75美元/桶,此前22天的平均价则是103.20美元/桶。103.20美元/桶比2月20日的94.48美元/桶上涨了9.23%,与此相对应的是,汽油批发价只涨了6.188%;比2010年10月26日的83.03美元/桶上涨了24.29%,而汽油价只涨了15.63%。显然,如果严格执行定价机制,纵使剔除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近4%的因素,内地汽油价格本应该在3、4月份涨到更高位置。

媒体报道称中石化香港5月份以来已多次下调汽油价,却没有认真看一眼下调后的价格是每升16.4港元,折人民币超过13元/升。所以,倘若剔除税赋因素(目前约为30%多),内地油价其实是在补贴买车开车的“有钱人”。可惜,不论媒体或公众都在“屁股决定脑袋”,把对企业垄断的不满宣泄在了定价机制上面。殊不知,如果让油价完全市场化,在目前国际油价上涨、国内两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大环境中,对公众更为不利。

都说市场化是好事,笔者也十分赞成,但不应该放任两大企业随意定价。首先,以反垄断的名义,继续管制成品油批零价差、最高零售价。其次,简化并明确管制定价依据,缩短定价周期,公示价格及税赋计算公式,直接盯住纽约、新加坡等地的成品油期货价格,随行就市,国家补贴只面向终端用户。最后,破除两大企业在成品油销售市场的垄断地位,保障民营加油站的油品供应,放开成品油进口、批发权,甚至可以考虑强行分拆两大油企,剥离它们的全部零售业务。

[责任编辑:surq] 标签:油价 定价机制 中石化 调价基点 市场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