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在黄埔区、市财政局、市城管执法局三个单位试点用GPS对公务用车使用情况实时全程监控,较好地解决了公车私用问题,试运行期间平均节省费用达到24%。
(《广州日报》1月26日报道)
给公车装上全球定位系统,车子是开向大街,还是小巷,或是其他该去不该去的场所,只要你想看,就可以从技术上保证一目了然。
而从试运行期间每辆公车平均节省费用24%这个效果来看,这个GPS还是很有威慑力;至少,它会让领导同志们在公车私用的时候,心里会先打个底儿,会首先对自己不自信:“我这样做,会不会有人就在电脑旁边全程监视着呢?”背后的这双眼睛,会让当事人多多少少地感觉到不自在,进而由不自在生发到不自觉地收敛。
但24%费用的节省这有个前提,就是这还局限于三个试点单位。刚试点呢,而且还仅有三个单位,被试点的单位当然会格外小心翼翼,生怕会被全球定位一回,然后抓个典型。
这要是真大范围推广了,未必会有如此效果。刚开始如果较真,大家都小心谨慎;过段时间松了,你如此,我如此,即使GPS可以定位,也挡不住人不去查看GPS。因为这说到底,要是没有形成一种刚性制度的话,连GPS到最后也可能会沦落为一种摆设。即使有刚性的制度,如果在大环境里大家都视作无物,在嘻嘻哈哈里做一种心照和不宣,迟早也会“百炼成钢绕指柔”。
再先进的科技手段也需要人来执行。而人,执行的只能是制度。GPS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车私用的问题;而中国的公车改革呼吁了许多年,它要解决的也并不仅仅是一个公车私用,它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
中国的公车改革,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问题,它关乎国情、民情,甚至还关乎到中国浓到化不开的做官情结。这些,显然不是一个GPS所能承受之重。(张军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