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汽车行业,2011年很可能是一个缺乏明显特征的过渡之年。
之所以谓之为过渡,是因为这一年将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又都难以在短期内对汽车行业产生根本性的冲击。
北京的限牌限行措施会不会产生蝴蝶效应?巨大的汽车消费潜能是不是已经被2010年的疯狂所提前释放?千亿打造的新能源车项目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另外,车企们在去年争先恐后的扩产投资浪潮,也要到明后年才能被建成,当下这些或是“英明”,或是“盲目”的决策才能得以验证。
2011年,车企们真正的竞争还没有来临,主流车企产能仍普遍不足。去年赚取的丰厚利润让车企们“粮草充足”,他们并不着急,可以耐心地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去准备“决战2013”。
两三年之后呢?那时的功过成败是由当下的方向决定的。因此,我们制作了这个专题,从市场、企业、产品技术、品牌等四个方面讨论中国汽车的方向。结论或许简单偏颇,但谁又能让已然飞出去的子弹改变方向呢。
——编者
1
每到年初,车界都会对新一年的产销量持悲观态度。以至于年年以产能过剩的警告为“片头”,以销量继续攀升、产能还不够的皆大欢喜为结尾。这样的“狼来了”喊了近十年。在这个或无雪或雪灾的冬季,车界人士们开始担心,在失去政策推手、“限”字当道、透支消费之后,“狼”真的来了吗?
2
不管外界争议再多,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已经要做“自主品牌”了。其实没必要在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问题上纠缠下去,合资企业产品下探,与自主品牌正面交锋是必然的事。叫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合资企业与自主品牌在市场上针锋相对的时候真的来了,自主品牌与其指摘对方投机、血统不纯,不如赶紧“备战”去。
3
多品牌确实是一条快速抢占市场的方式,也便于自主品牌向上发展,但同时也对企业的研发、品牌、营销、管理等方方面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相比之前两年的冒进姿态,新的一年,深化多品牌战略的自主品牌在这条多元发展的道路上更加慎重,步伐更加稳妥。
4
补贴政策有了,充电站开始建了,但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业绩还是未见太大起色,原因是产品不“给力”。虽然厂家近几年宣传得热火朝天,但对于消费者来说,真正能够打动他们的产品尚未真正出现。新的一年,经历了宣传热潮的新能源汽车,需要的是真正“上道”的产品。
5
虽然车企老总面对媒体时总是非常笃定地表示 “不差钱”,但看看一汽、北汽等尚未上市的忙着整合资产、申请排队,上汽、长安等已经上市了的隔三差五地增发,您就明白,汽车行业是一个很缺钱的行业。尤其到了国内汽车行业自主开发、兼并重组、国际化的阶段,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将更进一步。
6
无论是跨国巨头,还是本土企业,面对持续高增长的中国市场,加速扩张是汽车制造商们共同的抉择。于是,外资企业想尽一切办法突破产业政策“瓶颈”,如合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洋品牌本土化;而本土企业则加紧资本的原始积累,包括求助于资本市场、多品牌运作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7
在这个 “让个性飞”的年代,开辆宝马都会被人暗嘲为“没有个性”。如何选一辆既有范儿、又特别、还足够实用的车将成为诸多准车主们必须深思熟虑的事。尤其是北京的中青年们,如果将“撞大运”摇到的车牌号安在了一辆 “大俗车”上,那将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
8
对于自主品牌车企来说,想要成为百年企业,就必须掌握能 “国内外大餐”通吃的手艺。而洋品牌要想在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上分羹,就要让消费者有品西餐的尊贵和吃中餐的舒坦。现在看来,中国车市上的老外们已经开始习惯用筷子吃饺子,而中国本土品牌的老总们也开始用刀叉抢食海外市场的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