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由于中东政局动荡,国际油价不断上行,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这令不少人担心高油价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风险。而近日,由于日本遭遇9级强震,国际油价则受到日本需求可能减少的担忧,又回调至100美元下方。
问题来了:是谁在左右油价?是预期推动油价上涨,还是真实的需求在起作用?
油价飙升确实会令复苏成本大大提升,损害实体经济,对就业而言也是一大利空。但凡事不能过于绝对化。专栏作家卡罗琳·鲍姆发明了“高油价症候群”一词,用来形容那些对高油价抱有“杞人忧天”心态的人。鲍姆称,“高油价症候群”患者将经济复苏乏力一股脑怪罪到高油价身上。他们往往会基于高油价这一事实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断:要么断言高油价会引起通货膨胀,相对的价格变化能演变成整个价格的全面上涨;要么直接宣告油价上涨反而可能造成通货紧缩,因为这会冲击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将物价与油价画等号的做法,不免有点以偏概全。大多数人已经习惯把通胀与物价上涨交替使用,比如说工资通胀或商品通胀,但是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油价或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只是相对其他资产而言价格比较高而已。说到底,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过量的资金追逐不足的商品,而油价上涨并非通胀的代名词。
每当碰到油价飙涨便担忧经济前景的人,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尽管油价高了,但财富会从消费者手中移转到生产者手中,周而复始循环不止。高油价让部分人获得动力进行石油探勘,石油生产商继而会买入新的钻油设备,并增聘人手。这些钱也因此会回流到经济体系,不太可能让经济出现“大失血”。
从消费者角度考虑,油价上涨让他们不得不为加油、取暖付出更高的成本,导致其他可有可无的消费减少。但反过来想,他们改变的最多是消费内容,总额未必受到影响。
由此看来,目前水平的原油价格未必会对经济复苏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不过,这些“高油价症候群”患者的对于高油价妨碍经济复苏的担忧也确实应当引起注意。也许投资者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油价为何一路飙升,背后的推手究竟是预期还供给关系。
根据海外媒体的数据,目前波动率的持续倾斜显示,对冲基金和投机客对看涨期权的需求远大于交易对手可以提供的数量。然而,如果投资者为了从中东地区供应中断的传闻上获利,从而继续买进那些执行价格远离当前价格的看涨期权,那么预期将远离合理区间,大大超越真实需求。高油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过分透支预期、缺乏真实需求支撑的价格,这种预期支持型油价对经济复苏危害最大。分享到空间转播到微博争当转播第一人推荐微博
董宝青
《汽车杂志》总编
新华社资深记者
郭登礼
华西都市报副总编
汽车公社卫金桥
汽车公社主编
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