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自主品牌不能做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2011年04月01日 10:55
来源:中国工业报社 作者:本报记者 赵三明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香蕉人,泛指海外华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他们虽然也是黑发黄皮,但不识中文,说一口地道的外语。那么,在中国汽车行业是否也存在“香蕉人”现象?

记者通过采访众多的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即使只考量国内自主品牌厂商,他们生产线上的大部分设备,尤其是关键装备,几乎都是日本、德国、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生产商制造的。尽管我们在多领域的多项自主产品已能够与国外产品匹敌,但我们的自主主机用户却并不领情。记者了解到,包括一些知名的汽车与发动机厂商在内,他们对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选择仍然坚持着惟国外产品是从的理念,甚至有的主机厂与国外著名供应商搞起了战略联盟,在关键零部件上只选用外商的产品。更为可怕的是,在几款著名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上,也几乎看不到国内关键零部件的影子。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

从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十二五”发展阶段。对于汽车工业来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自主品牌汽车在技术和质量上的重大突破。已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重大突破也包括在选用国产装备和制造生产技术上实现质的飞跃。

几年前,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在他的文章《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中说到:中国的汽车制造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如果不从日本把汽车用钢板、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买到手的话,就生产不出来所必需的具有高性能、高精度的零部件和车体;如果没有日本产品的支撑,中国制造的汽车别说打入外国市场,甚至连在本国市场竞争也是非常困难的。由此他认为,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汽车工业将寸步难行;没有技术力量的生产大国的命运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必须依赖于从日本引进技术。

当然,长谷川庆太郎的判断并不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目前中日国力与汽车业对比早已不是当年的情形。那时中国的GDP还只有日本的一半,中国汽车产业也刚刚进入“爆发期”。现在,中国的GDP已然超过了日本,中国的汽车产销量更是早已在日本之上。那么,中国的汽车装备制造技术、汽车核心技术是不是也超过日本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对于国内整车商和供应商而言,国外先进的装备与技术不仅是产品质量的保障,更是主机厂和销售终端考核认可的标志之一,拥有多少进口设备甚至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名誉与地位。统计显示,我国汽车工业投资额的约70%用于购买设备,汽车工业整体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0%以上。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装备部部长陈长年在谈到自主装备制造业时表示,提高作为汽车核心制造技术的装备技术,有助于我国从世界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有利于大幅度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核心制造力。令人担忧的是,虽然中国已成为汽车制造大国,中国自主装备制造业已经崛起,但汽车工业依赖国外装备与技术的局面并没有因此而改观。

近年来,国内在汽车自主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所做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成效:国内多家企业的汽车钢板已大批量应用在汽车制造领域,国内大型冲压设备和部分数控机械加工设备已可与国外先进产品媲美,国内完全自主研发的重型商用车产品已达国际水平,国内自主厂商的燃油喷射、自动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已开始批量生产。

抛开一些技术之外的因素,只从技术角度出发,主机厂对国外产品的青睐确是无可厚非。但正如每一个企业所强调的对客户的责任那样,在中国,企业还应该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是,扶持相关自主品牌企业的共同进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即使国内几家自主品牌整车厂商所推出的某款产品一再强调自己的几大总成、几项关键技术均来自国外知名厂商,但到了最终消费者那里,如果你的技术不过硬、质量不过关、性价比不高,即使车里面装有再多洋货、有多少道工序是国外设备所加工,与我买车又有何干?

前不久采访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邢敏时,他向记者透露,中国内燃机行业“十二五”期间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扶持自主关键技术的成长。他表示,使用自主产品不仅是企业之间的事情,也需要行业与社会共同的引导,更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进入“十二五”规划期,乃是真正的中国自主产品发力的时候。对于已经走过模仿阶段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当务之急是打造具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自主品牌汽车,“香蕉人”现象可以休矣!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中国 汽车 日本 技术 
用手机登录 3g.ifeng.com 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