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财政局近日公布的2011年部门预算显示,今年的公车交通费执行标准是3.7万元/辆·年。这本是一则不痛不痒的消息,但还是被细心的媒体发现,3.7万元/辆·年的标准与往年一样,并无降低,这很令人不解。
为什么应该降低?众所周知,市财政局、市城管局、黄埔区作为广州公务车安装GPS的三个试点单位,备受关注,而市财政局长张杰明此前在阐述GPS试点的成效时,就以黄埔区为例介绍说,该区自试点以后,公车经费支出减少了24%。GPS试点之后,黄埔区的公车经费已经减少了,另外两个试点也就没有理由不减少,这是从常情常理来推的,而市财政局公布的预算与情理不符,当然要让人错愕。
没有人会忘记,早前公车装GPS全市推广的消息传开之时,减少公车经费是一张重要的亲民牌:通过GPS技术的实时监控,可有效防止“公车私用”,从而最终实现公车经费整体减少的目标。也就是说,减少公车经费这项政策目标,是GPS推广的合理性的根基,也是政府给予民众的一个美好愿景,无论如何都要经得起拷问与推敲。
可市财政局公布的预算给人的感觉好像不是这样,公车装GPS这项曾在官方话语中颇为得意的创举,现在要重新接受合理性的拷问了。公车装GPS从始至终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里面首当其冲的便是投入问题。据张杰明局长介绍,每辆公车装GPS的一次性投入为2000元,每个月50元管理费,而据保守估计,广州公务车的数量接近20万辆,如果全市公车都装GPS,第一年花在GPS上的费用就达近5.2亿元,以后每年的管理费是1.2亿元。
这些以亿为单位的数字是个什么概念?有数据显示,广州过去每年的公交地铁投入也就6个亿,由此观察之,公车装GPS这项看上去很美的创举,在花销上却称得上昂贵甚至奢侈。为实现公车经费整体性减少这个目标,装GPS以及日常维护的额外开销,就需由每年减少的“公车私用”开支来抵消,倘若减量抵不上增量,公车装GPS这项创举就无异于“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负和游戏,其合理性的根基就要被颠覆,公车改革将再次接受原地踏步的命运。减少的“公车私用”开支,是否能够抵得上装GPS产生的额外开销,是一道简单直观的算术题,却是衡量GPS监控这项公车管理措施的根本准绳。对这笔账,公众一定想算得清清楚楚,政府却尚未提供足够多的信息,这多多少少印证了舆论之前的猜测与担忧。
不过,鉴于预算信息向来与普通公众存在理解鸿沟,市财政局公布的预算信息是否存在被误读的可能,还有待进一步的释疑。但无论如何,种种信息不对称的制造,客观上徒增了悬浮在公众头上的疑云,本就无法获得普遍信任的公车改革变得更为扑朔迷离,公众之于改革的预期与信心变得更加不确定,这于长时间处于胶着状态的改革而言,肯定不是利好的局面。
表面上兼顾到各方利益,实际上并未触及到公车改革的核心议题,即对公务员用车特权与公车使用整体经费的消减。由此,参照过往的个案经验,我们不得不对这项管理创举的长远性感到忧虑。(责任编辑:阳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