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核心问题真是两大公司没有油吗?恰恰相反。”涪陵区石油成品油协会在4月2日向商业主管部门提交的请示中写道。
“现在一些民营加油站拿钱也购不到油,而一些工地和油串串(方言,指油贩子)则能买到。”请示写到,有的大公司派专人到每个工地推销,如果一次性购买12万元的油,每升还优惠0.3元。这样下来,有的工地如果购油数量大,到手的油价,比加油站批发来的还便宜。
请示说,与此同时,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加油站,却没有任何“油荒”的迹象。民营加油站要从中石化和中石油批发油,非常困难。有关人士指出,“加油站就是卖油的,买不到油,就做不成生意,只能‘自动歇业’。”
“紧急报告”从前也打过
在涪陵,共有86座加油站。其中,民营的有50座,占到了总量的60%。这样的高比例,在其他地区很少见。民营加油站缺油问题,以前也发生过。
2005年11月中旬,重庆市涪陵区石油成品油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向涪陵区人民政府提交“紧急报告”,反映民营加油站成品油严重脱销的问题。
当年12月中旬,协会提交“再次紧急报告”,这一次的提交对象,是主管部门区商委。
按该报告所带附件称,该地区已经有9座民营加油站因为缺乏油源而停止营业。
2008年,矛盾凸显。
当年8月8日,涪陵区石油成品油协会再度向涪陵区政府“上书”,表示“民营加油站生存艰难危及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份“紧急报告”称,全区民营加油站全年可销售汽、柴油4万多吨,而石油公司与民营加油站签订的供油协议只有1.2万吨(实际执行只有几千吨)。
报告说,区商委公布2007年中石油涪陵分公司全年销量12.5万吨,可中石油给民营加油站的供应量只占其全年销量的7%。
而与7%这个比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民营加油站占到全区加油站总量60%的比例。
报告称,中石油的供油协议实质只是个供油通知,只是石油公司的相关人员按统一格式填写一个数后,通知各民营加油站去盖公章,根本没与任何一家民营加油站协商,也不考虑各加油站的实际销量。
报告说,全区民营加油站长期处于油源紧张、断档脱销、无油可卖的局面,在实际供油中,供油协议数也难保障。“从今年3月起至今,中石油都未按所谓的合同数供应,有时只供应了合同数的70%。有的民营加油站合同数只有5.8吨,供应只有70%,在实际供油中还分上半月和下半月两次开油。”
此次,涪陵区的国有和民营加油站的矛盾再度上演,“角力”的时间之久、程度之深,已超以前。
在有关人士看来,根子在于,民营加油站的存在,一定程度地挤占了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市场空间,从而刮分了利益蛋糕。
希望国家发改委的通知落到实处
有关人士认为,国有加油站和民营加油站的矛盾,根子在于利益。而现行体制决定“民营加油站缺油”有其必然性。
石油产业由上游的勘探、开发、生产和储运及下游的石油加工、销售等业务或企业构成。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均集石油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于一身,控制着绝大部分炼厂、加油站和油品的进出口。而民营加油站对两大集团极为倚靠。一旦两大集团“断供”,民营加油站便难以维系,“巧站难为无油之炊”。
两大公司既扮演着资源供应者的角色,又扮演者零售市场竞争者的角色。
记者注意到,在历次冲突事件中,充当协调角色的商业主管部门甚至是各级政府,多少都有些力不从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三四月期间,当地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向民营加油站批发汽油、柴油总计不到600吨,而各民营加油站两个月的需求总量达近万吨,差距太大,“断油”情况极为严重,柴油的缺口尤其突出,“即使卖也只是每个月每个站3吨5吨地卖,总体看,不到需求量的一成”。进入5月后汽油批发紧张情况虽略有好转,但仍远不能满足需求,柴油缺口仍然很大。
值得关注的是,以往处理类似事件时,并未就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给出答案:究竟是无油可供,还是其他原因?
类似情形此前曾在各地出现过,国家发改委曾发布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努力增加原油加工量,合理安排炼油企业检修时间,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千方百计增加市场供给,确保成品油市场供应。两大石油公司对系统内外成品油经营企业要一视同仁,不得对系统外企业停供、限供成品油。所有成品油经营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不得囤积惜售。”
涪陵的民营加油站业主希望,这些规定能落到实处。
他们希望,理顺石油流通体制,在炼油、成品油批发等环节,能让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共同形成一个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建立正当的市场竞争秩序。(责任编辑:马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