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市区两级1万辆公务车将在8月底前全部安装GPS,所需费用为1658.89万。据广州市纪委负责人介绍,这套GPS系统将详细记录公车行驶路线,一旦发现有私用现象,能立即让车熄火。
这套GPS监控系统沿袭了传统的公车监管模式,只不过在技术手段上有一些“升级”。而传统监管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形无形的监管成本过于沉重,以至于使监管成为得不偿失的“负职能”。
一个最直接的监管成本,是安装GPS系统所需的费用。广州市纪委负责人表示,这笔钱不用从财政另外支出,而是从各级部门用车费用中划拨出来。听起来似乎是节约了财政支出,但各级部门的用车费用也是财政支出,所以,安装GPS系统仍然是财政出钱,是财政在支付监管成本。要支撑这套系统的正式运行,还需要安装一些配套技术设备,广州市纪委还要与广州市信息办合作,建立一个类似广州市交通指挥中心那样的监控体系,市区两级各单位、各部门分别都要建立相应的系统,实行分层管理。这些机构的设置、人员的调配、系统的运行,都需要由财政持续支付大量的成本,如果全部算起来,肯定不会是一个小数字。
这些主要是直接的监管成本,间接的监管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广州市纪委负责人坦承,GPS监控系统只能“确保无明显(公车)私用现象”,比如,“如果与原定的行驶路线偏差不是很大,即使是出现公车私用现象,也还是不容易查出来”。如此这般不明显的“偏差”,大约也在可以允许的范围之内。另有一些更核心的问题,比如,如何界定公车的“公用”与“私用”?如果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公务人员上下班不属于公务行为,不应当使用公车,否则就是公车私用(坐单位班车上下班除外)。然而,在许多地方和单位,公务人员驾驶公车上下班(或由司机驾驶公车接送其上下班)的比比皆是,有关管理规定也未将驾(坐)车上下班视为公车私用,未明确加以禁止。
如果对何为“公车私用”尚无明确的界定标准,却要严格监控措施,严防“公车私用”,谈何容易?反之,如果一定要详尽无遗地列举出各种具体情况,规定哪些是公车公用,哪些是公车私用;而且,凡有公车公用的事项,须事先将行驶路线向监管系统登记备案,以便监控系统实时查看是否与原定行驶路线有偏差,以确定其是否超出范围,变成了公车私用……所有这些监管工作,无不需要在计算、分解、衡量、核准等环节耗费大量成本,如果全部算起来,肯定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一般说来,监管成本与被监管对象的数量成正比,公车监管之所以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公车数量太多,远远超出了履行公务的实际需要。公车监管的核心和关键,或者说公车监管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大力推进公车改革,大幅度减少公车的数量,使公车监管的重点,从监管公车使用转向监管公车购置,进而转向监督财政预算中的公车预算支出。只有把公车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对公车预算支出、公车购置、公车使用的监管(包括使用GPS监控系统)才能真正做到纲举目张、游刃有余,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低成本、高收益的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