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不依靠外资与技术支持,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打下了如今的市场空间。但经过多年发展,自主品牌似乎遭遇了发展瓶颈,技术越追越落后,资金越赶越吃紧,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家自主品牌车企开始谋求与洋品牌合资,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动因?
■三大自主品牌完成与国外品牌合资
自主品牌三大厂商的吉利最早迈出了这一步。去年8月,吉利完成了对沃尔沃百分之百股权的收购行为,正式将这个近百年的瑞典豪华汽车品牌迎入中国。虽然之前不被业界看好,但成功收购之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似乎为自主品牌联姻“汽车豪门”提供了表率。
几乎与吉利收购沃尔沃同一时间的去年,比亚迪对外宣布与戴姆勒合资成立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按照计划,这家公司将在2013年推出一款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是不同于戴姆勒和比亚迪的新品牌。
吉利与比亚迪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就看奇瑞了。在接触多家外资汽车公司后,奇瑞终于在今年与日本富士重工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组建合资公司,斯巴鲁国产终于尘埃落定。至此,国内三大自主品牌全部完成与国外品牌合资,有人认为:自主品牌就此走向消亡,中国汽车工业仅有的硕果将不复存在?
■技术壁垒、市场升级自主品牌亟待破局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自主品牌的成长史。著名汽车分析师李宏义坦然,虽然称为自主品牌,但在品牌原始积累期的技术来源还是出自国外厂商,自主品牌经历了“拿来主义”到“学以致用”的两个阶段。包括动力总成、电子总成、底盘悬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自主品牌在先期都是通过购买或技术提供形式获得的,只不过这些普通消费者是无法直接观察到。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当技术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得到提升,但技术水平依然处于下游。由市场表现不难看出,自主品牌仅在中低端车型上占有优势,但小型、微型市场的低收益率不足以支撑技术研发这个“吸金机器”。因此,向更高级产品过渡,必须有强大的研发实力与资金支持,但这些又来源于高端车型的大卖,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循环。
还有一个市场背景也起着作用。在完成全球第一车市的转变后,在巨大的汽车保有量中,低端、微车还是较多,无论从环保、安全、能源消耗的角度考虑,市场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中低端车型市场之路将越来越窄,自主品牌似乎也嗅到了气味,因此如何迅速突破瓶颈也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鼓励吸纳先进技术但应该保持自主底线
选择合资,“这是目前可以最快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李宏义指出,引入技术,吸纳资金,可以帮助自主品牌迅速摆脱困扰。但这又与早期的合资车企不同,如国内几大国有汽车集团在合资之初并没有话语权,占有技术优势的外企更能掌握合资企业的命脉。而自主品牌走的是一条先自主,拥有一定技术资本、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的再合资之路,在此背景下,自主品牌无需放弃自己的传统而屈就外企。
资深汽车专家吴迎秋也曾表示,自主车企寻求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实力,源自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自主发展精神,所谓的“自主品牌消亡”说法并不准确。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指出,这是自主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再次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选择,而在合资中积累技术、资金和管理的自主品牌企业,还能反过来影响自主品牌,使自主品牌在这一轮回中获得再次提升。
不过也有专家谨慎提醒,自主品牌在合资过程中也要坚守自己的自主底线,不可犯了与早期合资企业同样的毛病,即完全依赖于外方的技术、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合资中汲取养料,强化自身,增加市场竞争力,最终为自主品牌的真正腾飞作出贡献。本报记者 邸强(责任编辑: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