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号指标被曝存在地下交易,这是否存在,又是怎么发生的呢?当市民不能明明白白看见,真真切切触摸,对于“摇号购车”自然产生了距离感和不信任感。
北京实行“摇号购车”已5月有余,近日,《光明日报》记者假扮购车者调查发现,多家汽车经销商声称,可以花钱帮客户买摇号指标,每个指标价格4万到6万不等,一位汽车经销商这样对记者说,“我们有一个朋友认识车管部门一个领导,如果实在摇不到,可以给点钱,让那边给安排一个。”除此之外,购车者还可以通过二手车置换和租用车牌的方式购车上路。
北京实行“摇号购车”之前,针对民众对于摇号公平性的疑虑,相关部门曾表示,购车指标摇号系统由国内顶级数据专家设计,摇号流程在纪检监察人员、公证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申请人代表的监督下进行,摇号结果将被录入指定网站,这些数据不可更改。然而,摇号指标被曝存在地下交易,这是否存在,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花钱可买购车指标,这可不是路边或网上陌生人的说辞,而是有正规合法资质汽车经销商的说法,且不是一家,是多家经销商的“异口同声”。若说是这些汽车经销商敢明目张胆在集体诈骗,恐怕很难说服民众。
媒体的曝光让“摇号购车”遭遇信任危机,对此,相关部门不可小视,花钱买购车指标的情况是否存在,公开摇号背后有没有“秘密”,这亟须调查澄清,给市民一个交代。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花钱可买购车指标,网络上,许多人似乎没有惊讶,感到“不意外”。其实,在摇号政策推行之初,许多人就直觉地对摇号系统持不信任态度,在一些网络论坛上,相关的质疑帖子曾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摇号购车”遭遇不信任可谓久矣。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源于“摇号购车”的程序设置或许还存在种种“硬伤”。比如,参与摇号过程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申请人代表,他们通过怎样的方法产生,他们姓甚名谁,公众毫不知情;摇号现场只是政策实施第一月现场直播了一回,后来几月的摇号,公众很难看到过程,只看到结果。
更关键的是,即使摇号系统安全可靠,摇号结果的数据是不可更改的,但能否杜绝“部门领导”临时“安排一个”的可能,在摇号之外有没有可能存在其他指标,公众难以放心。
可见,现行的“摇号购车”程序,封闭性有余,透明度不足,行政掌控有力,公众参与羸弱。如此,当市民不能明明白白看见,真真切切触摸,对于“摇号购车”自然产生了距离感和不信任感。随着摇号政策的持续进行,有关部门应尽量解决这些问题。
类似的距离感和不信任感不仅发生于购车摇号,在各地的保障房摇号,彩票摇号等摇号过程中,各种质疑之声曾不绝于耳。在摇号日益成为分配稀缺公共资源的惯例的当下,摇号程序的法制化、规范化还显得有些滞后,这个问题一日不解决,公开摇号背后的“秘密”,难免成为一个猜不透的话题。(责任编辑:宁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