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北青 不一样的北青人

2011年07月06日 00:1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T|T
0人参与打印转发

刘葳漪

曾:学通社记者

现:上海通用公关部企业传播及媒体关系经理

“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看前人没看过的风景[综述 图片 论坛]”——和《北京青年报》的缘分就从这句话开始,当我还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了小记者的生涯。

《北京青年报》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张报纸、一个传媒、一种介质,对我来说,却是人生理想的领航灯塔,而后一直是一张持续的坐标地图。从15岁起,我的名字就经常出现在这张报纸作者的行列里,从青年周末、IT、汽车到天天副刊……北青报里有我在学通社的老领导,有我的前同事,还有我最好的朋友。每每提起这些的时候,那种亲切、挂念总会发自内心油然而生,倘若说这张报纸一直会是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不会有人觉得矫情。

和其他的纸媒不同,北青人有着鲜明的气质,那是一种凌厉如青铜器、坚忍如定窑瓷的新闻人精神。他们会和你关系很好,但是从来不会因此放弃新闻报道的原则和追踪事物真相的本能。对于很多采访单位而言,“我是北青的记者”,这是一句重磅敲门砖,接下来不用再有任何对自己所属媒体的背景解释——这种尊重和认可在公众认知中,从北青复刊的80年代开始至今始终未曾改变。

北青的记者们从事一个行业或领域的报道,几年都是一张老面孔,这种效果多年后利弊尽显:北青报记者们对行业的专业掌控和人脉关系的熟稔,其他报社的“小朋友”们只有艳羡的份儿。如今,我在从事着和记者们交流和沟通的工作,能充分感觉得到北青报的编辑们拿出的采访提纲和提出的问题,水平总是一流的。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很多厂商会重视北青报的记者?其实,这同样出于一种交流的愉悦:他们充分掌握你在行业中的定位,他们对大环境和大背景有着客观的认知,你不需要在回答问题之前先给对方做基础课解读。这一点,可能是那些培养“速成品”的报社始料未及的。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通社 记者 北京青年报 报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