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理性看待车市 没有永远增长的市场

2011年07月15日 10: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程远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进入程远专栏主页>>

近日,贵州省会贵阳的一纸汽车限购令,在车界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在发出指责的同时也在发问:下一个限购城市会是谁?

去年底,北京宣布实行新车摇号上牌后,人们纷纷猜测,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会不会乘机“推倒骨牌”?一时间谣言四起,一些车市还出现了抢购。然而半年过去,这些城市动静全无,冷不防却杀出了车界默默无闻的贵阳市,实在让专家们大跌眼镜。这倒应了时下一句时髦话:“在今天,一切都是可能的”。

今天的中国,道路拥堵早就不是大城市的“专利”,即使一些县城,也是车满为患,何况贵阳,毕竟是一省之“会”!如今,交通堵塞是城市管理者普遍头疼的问题,“限车”,这个“下下策”,于很多城市管理者,其实早已烂熟于心,之所以迟迟没有出手,在顾忌舆论压力的同时,也担心限制汽车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就像降房价,从中央到百姓,人人皆曰“该降”,但就是降不下来,因为里面包含了地方政府的巨大利益,他们不想让它降。同样,对汽车的“限”与“不限”,地方政府也要作利益考量。首鼠两端,确实让城市管理当局难下决心。

发展汽车,方便市民出行,与保证城市交通畅通,两个相关而又相互对立的命题,同时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城市交通瘫痪,影响的是全体市民的生活和全局经济发展,城市管理者将受到全市民众的抱怨与指责;限制汽车发展,当然也会间接影响全局经济,但主要是汽车业,引发的只是部分市民的不满以致反对,你做市长,你会做何种抉择?

贵阳市虽然偏于西南一隅,相对其他省会城市,不仅规模偏小,经济也欠发达,资料显示,贵阳目前机动车保有量仅60多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更只有30多万辆,尚不及东南地区一些地级城市,似乎还没有达到京沪广深那种车水马龙的地步,交通应当不会出现太严重的堵塞。于它来说,现在不是限购,而是大力鼓励汽车发展才是。

在这里,我们忽略了“水涨船高”的道理。一个城市的车容量和它的经济实力成正比,京沪广深这些特大城市,车子多,同时经济实力也强,政府可动用的财力也多,能够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因而城市的车容量也大。反之,一般中小城市,比如贵阳市,经济实力弱,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也小,因而同样拥堵严重,就不足为奇了。据称贵州全省的GDP还赶不上广州一个市,贵阳市对汽车的支撑能力怎能与京沪广深相提并论呢?这就叫“大有大的难处,小也有小的难处”。

自汽车发明一百多年来,虽然一直有争议,但也一直在发展,为何在中国这个起步很晚,潜力最大的市场,却这么快就遭遇到最激烈的反对?原因就在于中国汽车发展速度得太快,尤其是最近两年,在千万辆的基数上,每年超过400万辆的绝对增量,实在超越了国家资源的支撑能力。西谚云:“上帝要谁灭亡,必先让他疯狂”,用在这里虽然不很恰当,但道理是相通的。最近两年,中国汽车的增长到了一种癫狂状态,由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工具,变成了带给人痛苦的怪物,招致人们的反感与反对,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我们不能孤立看待汽车发展,应当看到它对社会、对经济全局的影响,不能做狭隘的“自我产业主义者”,不顾宏观经济状态,不管社会和国计民生,只想让汽车单兵独进,销量稍一下降就恐慌,就要求政策刺激。要想到汽车过度发展可能对和谐社会造成伤害。

世界上没有能长到天上的树,也没有永远增长的市场。2004年汽车市场调整时,我曾说过“爆发性增长,必然导致报复性下降”。同样,今年车市的下行,也是对过去两年过度增长的矫正和回补,是对市场透支的补偿性调整。

汽车的确是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因而也是一个非常受制约的产业。现在,购买力已经不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制约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瓶颈是资源,是道路、能源及城市对大气污染的承受能力,是这些不可复制的资源对汽车的支撑能力。有朝一日,我们的专家不再用“千人保有量”作为评价中国汽车市场的指标,盲目比拼欧美日,他们就真的算长大成人懂事了。

经济有其本身规律,在规律面前,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顺从。总想用政策拔苗助长,只能破坏经济规律。从宏观层面讲,现在国民经济面临的任务是调整,而不是刺激,正因为汽车的拉动作用巨大,现在才特别需要调整。上半年CPI同比增长5.4%,公众的感觉更严重,现在调整刚刚开始,不能再像2009年那样,让前面调整付出的代价白费,那样,经济受到的伤害会更大。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汽车 城市管理者 贵阳市 城市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