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才不能用钱买 需要长远的发展战略

2011年12月12日 10:07
来源:《中国汽车界》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不久前,偶遇在汽车界工作了多年的李东辉先生。

笔者认识李东辉已经多年。他早年在美国人杰克所创建的亚新科公司,28岁时因在半年时间内将一个企业扭亏为盈,而获得当年惟一的总裁奖。后来他去了华晨宝马,成为合资公司代表华晨一方的副总裁。后来又被美国康明斯公司招去,派到美国学习和工作几年,回国后又跳槽到柳工集团做副总。

看递过来的名片,他现在的身份居然是吉利集团副总裁。李东辉解释说,在跨国公司做久了,看到了本土企业和国外公司的差距,自然就想为国内民营企业做些事情。

实际上,很多在跨国企业工作的人现在想效力本土企业,李东辉的事业轨迹,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回归”的过程。正积蓄力量提升自己的吉利,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研究一下吉利近年来的人才经,不难发现,老板李书福不是收购了沃尔沃之后才开始招揽人才的,而是一直在为公司的人才储备做着充足的准备。除了多年来全力办学之外,他的管理团队积聚了从全球各大公司“挖”过来的不同人才:从来自北汽华泰的童志远,到来自英国BP的袁小林,菲亚特的沈晖,再到来自福特的许国桢,还有之前来自华晨的赵福全,当然还有众多从跨国企业挖过来的外籍人士。

从吉利的频频动作可以看出,这家公司正试图克服自主汽车品牌固有的人才瓶颈,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构筑人力资源体系,进行人才积累。虽然能否突破这个瓶颈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这至少表明,自主品牌企业已经认识到自身的人才“短板”,并力图通过制定长远战略,巩固原来不够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未来健康发展做准备。

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分外火爆,自主品牌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有些企业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却忽略了人才储备,导致后续人才严重不足。有的缺少技术领军人物,以至于发展到一定阶段没有了后续产品;有的管理团队不稳定,高层管理者频繁变动,甚至于出现“换个采购总监就换配套供应商”的现象。有些企业盲目地合资、并购,人才流失严重,在企业变成“巨无霸”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变强,因为缺乏人才以及后续人才储备。换句话说,这种企业的可持续性面临很大的隐性风险,人才的变动对他们会产生很大的隐患。

一个共识是,中国汽车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的是一批国际化、精英化、专业化的人才。但这样的共识,企业在落实层面似乎很难。

现在,不是有钱就能买技术、买管理、买人才。即使用钱可以买到这一切,但这种方式构筑的人才梯队似乎就是空中楼阁,随时会有坍塌的险情。只有企业合理的人才储备才能避免这种险情,换句话说,用钱买来的人能解决一时之需,却难以解决持续之需。

一个搭配合理、能力完备的人才团队,绝不仅仅是靠一时“挖墙角”就能组建起来的。没有对人才的投入和培养,就不可能打造出一流的管理团队,没有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企业要想上一个新台阶,甚至想跨入到国际水平的公司行列,也无异于是天方夜谭。本文相关推荐吉利汽车品牌战略吉利汽车如何进行战略转型买二手汽车需要什么手续汽车需要买哪些保险吉利的发展战略中小企业人才战略现状吉利的企业战略转型人才发展战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责任编辑:李欢欢)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人才 企业 李东辉 吉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