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面的”,不管是京津居民还是来过北京和天津的朋友都还能记忆犹新,当时被市民们称呼为“黄虫”,上世纪90年代,北京的街头就是这样的几万辆“黄虫”穿梭往来,也是一种风景。虽然乘坐十分不舒服,摇摇晃晃,夏天闷热……这么多的缺点,可是,它低廉的价格、令人叹为观止的装载能力以及穿梭自如的性能确实是一种不错的交通工具。

“面的”的辉煌时代,转瞬之间,已经成为了沉淀在出租车司机们心底的点点滴滴。这个夏天,还在开黄大发出租车的老张师傅才切实感到“钱真的是不容易挣了!”他说:“天太热啦!已经没有人再愿意打这种没空调的车了。现在,人的消费观念都变了,从前坐大发的现在更愿意坐夏利。我自己也觉得,这大发是该换了。”

 

大发“黄面的”曾是城市独特风景

    “那个年代,满马路跑的都是黄‘面的’,夏利车拉活根本争不过大发!”如今46岁的尹景山回忆起2005年“黄面”离别的时刻,还真的红了眼圈。虽然“面的”可载物,并能装下五六个人,甚至10个人都能挤得进去,但是乘坐起来不舒服,安全性不是很好。毕竟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出租车服务需求高了。【详细】

 

黄色面的:全家经济顶梁柱

    今年43岁的赵淑昆是红绿蓝出租车队的司机,她驾驶的津E10603“黄大发”,就是该公司最后一辆退役的“面的”。从93年下岗,赵淑昆就凑了1万多块钱,购买了一辆二手黄面的。开始时因为下岗而不悦,但是她发现“开黄面开得很上瘾”——与乘客聊天沟通中,发现了自己的服务是有价值的。一个月下来,收入就有4千多,这让她倍感振奋…【详细】

 

留不住你的容颜——大发面的

“面的”情结一言难尽

“幸存”黄面曾是谁的伴儿

 
大发“黄面”历史往事
 

第一批大发车下线

天津大发:曾经是廉价实惠第一车

退役黄大发开进民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