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抱怨说因为车太多了,所以道路也越发地拥堵。那么同样是拥有四百多万机动车的两座城市,北京堵而东京不堵,如何解释?
因此说,堵车跟“车多”没关系。需要被疏导的不仅仅是道路,还应该包括人们的“观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没必要揣着明白装糊涂。看看东京便会知道,我们之所以会堵车不是因为我们的车太多,而是因为开车上下班的太多,有车而能不开的太少;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太多,良好的国民交通意识太少。
首先一个数据,是东京的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着90%的市内交通任务。反观我们的有车家庭,有90%以上是选择开车上下班的。可以说,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上,减少上下班开车的人数是解决之道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也是缓解堵车的最直接的办法。更重要的是,“不开车的原则”需要被确立并成为一种公共意识,否则今天还是小堵怡情,迟早会大堵瘫痪。因为无论现状和趋势都已经十分明显,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是市场规律的必然,一方面中低端车型的价格可以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而另一方面则是一旦买了车就会开上路、加入堵车大军,过度地依赖、过度地使用。没错,现如今的中国人的确可以实现美国梦,让每一个家庭都拥有一辆车,但如果是所有的车都要被开到路上,那一定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承载不了的灾难,最终整个城市就会变成一个超级停车场。
生活中我们往往就会有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惯性思维。有车以后多数时候是想都不想直接就开车出去了,当然偶尔也会纠结一下:开或是不开,这是个问题。而纠结过后问题的答案却总是没什么悬念,结果可想而知多半又是被堵在了路上。幸运点儿的突出了重围,到了却还得兜圈找车位,捎带着再添点儿“堵”,继续着恶性循环。说白了,车不是这么用的。
其次,良好的国民交通意识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东京很少有人把车停在道路上,他们的理念是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是可耻的;人们把公平、公正分配公共资源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交通建设体系;人们会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各行其道,大大提高了行车速度。在东京,车辆在道路中行驶,车速比较均衡,而在我们的城市里行使中的车辆快慢不一,经常有人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使车辆间距大小不一;也有人专好见缝插针蛇形前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赛车手的感觉。道路的有效利用率相差很多。表面上是我们对汽车的使用太过随意,骨子里则是对公共利益的漠不关心。
说到底,堵车的罪过实在不该算在“车多”的头上,就像没人会抱怨钱多了会问题很大后果很严重一样,只是任何一种资源一旦滥用了就会凸显出问题。目前,我们在汽车的使用层面上,和对有车生活的定义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歧义。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城市化道路,而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却还没有相应地做好准备,甚至是有一些滞后。这就好比给一位马车夫换上一辆马力强大的汽车,但车夫仍然只会用马来拉汽车而不是驾驶汽车一样,结果是再强大的马力也只能输出两马力的效能。有效治理交通拥堵问题,让城市运转的更有效率,这不仅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全体市民确立普遍的公共意识,勇于担当责任;进化成为真正的城市公民,进而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将公共利益摆在首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说,真的没必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去看待汽车的增长,解堵之道不在彼处,而在我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