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夏季大太阳天居多 驶进隧道前还请摘墨镜

2011年05月23日 08:43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陈佩佩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进隧道这种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情景,虽然不算大问题,但由于与视线息息相关,一旦受到影响,还是会对安全带来威胁,并影响人体舒适度。因此,本期“老师傅教开车”,我们就邀请到了一位驾驶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讲述戴墨镜和眼镜开车时容易出现的小问题以及应对方式。

车主故事

张先生:我的度数不算很高,就300度左右,平时开车都是戴眼镜。为了应对夏天的强光,我还专门配了一副有度数的墨镜,这样就兼具了墨镜和眼镜的功能,平时非常方便。不过,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太阳天突然进到隧道的一刹那,眼前会一片漆黑。通常我都会在车上的眼镜盒子里准备一副近视眼镜,等到快要钻洞子时就临时换上,但通常都会搞得手忙脚乱。有一次下隧道时,来不及换眼镜,那个隧道里面本身照明就很弱,一下子我眼前一片漆黑,根本看不清四周的物体。幸好我及时踩下刹车,减慢了速度,后来才看清隧道里堵车,前面不远处就是长长的车龙,我差点追尾。

困扰

魏兵告诉记者,现在许多车上的先进设备,都是液晶屏幕,比如GPS、收放机等等。而现在的墨镜,尤其是偏光镜,对光线的遮挡能力特别强,驾驶员在车上带着墨镜,很容易看不清上面显示的内容,特别是在需要导航找路的时候;

此外,现在的红绿灯有一些是LED屏的,带上墨镜后看,色彩会变得很淡。“尤其是一些人有色弱,更容易分不清绿色和红色,对信号灯产生误读。”魏兵告诉记者。

夏季天热,在不开空调的情况下,长期架着眼镜或者墨镜,鼻梁容易出汗,眼镜容易下滑。有时驾驶员时常要用手推它,或者摘下来用纸擦干,这样也会影响驾驶。

建议

下隧道前提前取墨镜。在高速、高等级公路上都有“前方有隧道”的提示,驾驶员有充足的时间提前取下墨镜。同时,在下隧道前最好还提前打开车灯。如果在城市里,一般隧道都有灯,但光线强弱不等,有的隧道比较阴暗,最好开个示宽灯,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灯。

出隧道前提前多眨眼。在出隧道的一刹那,和进隧道的情况相似,也会突然产生两秒左右的视觉迟钝———由于光线突然变强,会造成瞳孔急速收缩,睁不开眼。这时,有一个小诀窍:驾驶员可以在出隧道前多眨眼镜,这样瞳孔就会自然缩小一些,遇到突然的强光刺激,更能适应这种缩小的变化。或者,在不影响驾驶、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出洞前戴上墨镜也可。

遇到车内外温差大,车窗和眼镜起雾时,必须停在路边把眼镜擦干。一些戴眼镜的朋友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外面温度很高时,车从地下停车库突然出来,由于车内外温差很大,车玻璃和眼镜都会马上起雾。这时应该把车安全停下,然后把眼镜仔细擦干。最好的方法是,刚上车时将所有的车窗打开,让车内和车外的温差尽快缩小。

眼镜框有时容易造成右后方或左后方的视觉盲区。在车辆拐弯的时候,或者道路拥挤时,不要完全依靠后视镜,因为后视镜也是有视觉盲点的。最好的办法是,头要左右转动,根据其它多个车窗内看到的物件来判断方位。

亲身经历

前不久的一天是大太阳,光线很强。我带着墨镜进到一个地下停车场,由于忘了取墨镜,突然下到地下后眼前一片漆黑。那条路下去以后应该马上右拐的,我不熟悉地况,幸亏右侧有一丝非常微弱的灯光,借助这个光线我才看到,正前方是一面墙,我只差一点就撞上去了。

近视眼开车,选择一款适合你的墨镜

对平时佩戴眼镜的驾驶者来说,挑选一款夏季的墨镜更有多种选择,这些墨镜各有各的优缺点。

第一:带度数的墨镜。这适合于驾驶者在室外长途驾驶时佩戴,相对比较方便。缺点在于,墨镜有染色片和偏光镜之分,一般来说,正品大厂出厂的都是偏光墨镜,而其他墨镜则是染色片,相比偏光镜,阻隔光线的能力要弱得多。

第二:可以根据亮度变色的眼镜。在室内是普通的近视眼镜,出门遇到光线,就随着亮度的增加而变暗,这种墨镜也较为方便。但是,这种眼镜最终形成的颜色多半是灰色或茶色的,阻隔紫外线的强度差得多,如果突然进到光线不足的地方,眼镜颜色转变的速度来不及,也会带来视线的困扰。

第三:眼镜夹片。定做一副与平时佩戴的近视眼镜合适的墨镜夹片,与正常的偏光镜有同样的遮光效果,阻拦紫外线的效果也最好。但是需要提前上取,比较麻烦。

建议:近视驾驶者可以考虑在夏季佩戴隐形眼镜再配墨镜,或者在车上同时准备墨镜和近视镜,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更换,但前提是一定要确保行驶安全,一定不要在快速驾驶的过程中更换,必要时先靠边停车再进行。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墨镜 眼镜 隧道 偏光镜 
用手机登录 3g.ifeng.com 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