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行业
凤凰网汽车>行业>访谈>正文

赵福全对话尹同跃:自主情境与奇瑞逻辑

2016年05月02日 15:53:18
分享到:
来源:凤凰网汽车 作者:综合报道

赵福全:不光奇瑞自己做到,还需要供应商进行相应的提升。

尹同跃:供应商这个方面,我们中国供应商水平的提升也是比较快的。一方面,很多国外大牌都进入中国市场,带动了中国供应商水平整体的提高;另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江浙这一带的零部件企业。比如昆山的沪光,过去起步时我们就去考察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比一些欧美大厂做得还要好,已经成为大众的主要供应商了,当然也是我们奇瑞的供应商。不得不承认,我们很多零部件企业的进步甚至超过了整车厂的进步。

赵福全:您还记得第一次参加车展是什么时候吗?

尹同跃:大概十年前吧,带着我们奇瑞的产品一同来参加车展。

赵福全:还记得展示了几款车吗?

尹同跃:大概就展出了QQ、瑞虎3或者是东方之子,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车展,展示我们自己的产品,当时是很激动的。那个时候车的外观看上去像那么回事了,但车的品质和现在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现在我们不仅关注外观造型,更注重内在的提升,通过平台化、模块化来造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问题。

赵福全:换句话说就是苦练内功。

尹同跃:对,而且我认为也取得了实际的效果,现在和国外品牌相比,造车水平应该是相差不大了。

赵福全:十年前,能把车造出来、能参加车展已经是相当令人自豪的事情了。而今天,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奇瑞汽车也在与时俱进,不只关注造型,更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注重产品品质的提升,这就是我们自主品牌的成长与进步。

尹同跃:应该说不是十年前了,差不多是奇瑞刚起步的时候,当时我们提出的口号就是要造中国车。那时候中国轿车几乎有被放弃的感觉,当时大家普遍认为,汽车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产物,中国交通不发达,石油匮乏,不可能像外国那样大规模地普及家用汽车,中国只造卡车就行了。我记得当时国家经委对汽车行业调研,我们也参加了,我们给出的调研结果是到2000年中国需要100万辆轿车,后来的发展表明这个判断基本上还是靠谱的。但当时我汇报的时候,领导还说我们的调查结果缺乏根据,怎么可能这么多,问我们油在哪里、路在哪里?所以说,那个年代能把车造出来,让老百姓买得起,确实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而现在我们的口号是要造比别人还要好的中国车。

赵福全:只有先将产品做得比别人好,才有可能接近和超越别人的品牌。

尹同跃:我们一开始走了弯路,现在转型塑造品牌,必须通过产品力的提升来弥补品牌力的不足,我认为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现阶段理应选择的提升路径。当年,日本汽车无论是产品力还是品牌力都无法令其在美国市场立足,但日本人很会变通,他们在考察美国汽车的生产线后,并没有直接采用美国人的汽车生产模式,而是另辟蹊径,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生产方式,也就是后来备受推崇的精益生产,最终让日本汽车在美国站稳了脚跟。韩国汽车也是一样,为了能够在北美市场占领一席之地,现代汽车甚至采取迂回路线,先进入加拿大然后再打入美国,在价格及保修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极端措施,最终使韩国品牌在美国获得了认可。这条路也是中国要走的,只不过我们可能要花费更多的辛苦、心血,将产品做得比别人更好,才能弥补先天的不足。

赵福全:没错,当初的低质低价是为了能够打开市场,打开销路,一旦市场打开之后,还依然走低质低价路线是很难获得长久发展的,必须通过产品力的提升打造强有力的品牌,才能长期占领市场。

实际上对于奇瑞的转型,大家也充满了期待,寄予了厚望,因为奇瑞在国人心中曾经长期就是自主品牌领头羊的代名词。然而,品牌重塑谈何容易,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相信您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也遭遇过各种阻力,但为了能够真正塑造出自己的品牌,您始终将品质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行业领头羊的地位,甚至不怕丢掉乌纱帽,最后您坚持到了今天,确实非常不容易。我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家都应该学习的,心中有定力,才能走得远、走得久。

谈到奇瑞,还有两个话题我们不得不面对。第一个是合资问题。奇瑞在自主品牌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为什么突然考虑和捷豹路虎合资?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是不是奇瑞觉得合资更赚钱,还是觉得自主的路走不通了?确实也有各种各样的不解和非议。您今天能否敞开心扉地谈谈,奇瑞与捷豹路虎合资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奇瑞又得到了什么?

尹同跃:是的,当初进行合资的时候,一些老同志和政府领导是非常不满意的。他们认为,奇瑞是我们国家自主品牌的一个代表,现在连奇瑞都去合资了,真说不过去。

赵福全:您肯定又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您是董事长,决策权在您这里,企业的命运非同儿戏,自主品牌的大旗也责任重大。

尹同跃:这是因为品牌重塑的困难超过我们的预期。做汽车的工程技术部分,我们觉得还是有办法的,实在不行就挖人过来做,还是有办法把产品技术做好的。但是品牌不一样,一是西方国家生产汽车的历史比我们长得多;二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差距很大。我们怎样才能做出世界级的品牌?这不是说看看书或者请咨询公司分析分析就可以了。所以,我们最后得出结论,需要接国外的地气,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就决定做一个合资品牌,一方面是想借助国外的大品牌来提升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渠道来培训我们的干部,转变他们的老旧观念。当初,我们在独自做品牌的时候,总是会感到缺乏一种国际性的视野,又不能总派很多人去国外学习。后来正好有了这样一个契机,我们考量再三,最终决定合资。这可能和我自身当初的经历也有关,我想我能够走到今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一汽-大众的时候向德国人学到了很多东西。

赵福全:您的意思是想找一个伙伴式的老师,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尤其是学习国外企业品牌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尹同跃:是的,没错,这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不是对合资公司的利润不看重呢?实际上我们也很看重。

赵福全:我认为也应该看重,这也是一种商业模式。

尹同跃:这也证明了品牌的重要性,为什么同样的一台车,都是四个轮子,人家可以卖几十万,你只能卖几万。

赵福全:通过这几年的合作,获得经济上的互利,我想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内部学习也一定要达到目的。如果说,您选择合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习品牌塑造,那么您觉得实现了这个目的吗?有人说为什么不从捷豹路虎直接招几个做品牌的人过来帮奇瑞做品牌?也有人质疑捷豹路虎的品牌真的会拉升奇瑞的品牌吗?

尹同跃:我认为,我们与捷豹路虎的合作非常成功。国内也有很多合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引进的合资企业,一种是企业自己选择的合资企业。无论哪一种,就像何部长曾经说的,一定不能忘掉初心,合资是为了帮助自主。但是往往一合资就把自己的身份忘记了,很多企业合资之后就产生了依赖,自主这一块反而可有可无了,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们与捷豹路虎的合资是不忘初心的。实际上,奇瑞在最早的时候有一个更大的机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品牌想和我们奇瑞合资,战略框架协议都签了,但是它开出的条件是奇瑞自己不要干了,就和它一起干。安徽省政府当时也希望这家很大的企业进来,支持安徽经济发展,但是最后我们还是拒绝了。如果自己不干,就没有必要从一汽-大众出来了,出来就是为了自己干,打造中国自己品牌的汽车。要自己干,但是不排斥合资,合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自主发展。

我们与捷豹路虎合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是团队得到了巨大的锻炼,在一起培训、开展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二是干部来回交流非常方便,奇瑞派了大概50个干部去合资厂培训、交流,这些干部回来之后还是挺不一样的,他们的造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于流程、体系的重要性领悟得更加透彻,也将国外那种更加开放的合作精神带回了自主品牌,我认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现象。

赵福全:深入的培训和广泛的交流,使奇瑞的团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尹同跃:对。另外,为什么捷豹路虎的利润很好,而自主品牌要想获得这样高的利润却是很难的事情?这就是品牌的作用,尤其是豪华品牌的作用。为什么会出现捷豹路虎这样的豪华品牌?因为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人崇尚的就是那种很优雅、有情调的生活方式。现在中国也要逐渐向这种生活方式转变了,这就有了诞生中国豪华品牌的基础。

赵福全:从商业运作的角度考虑,奇瑞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为了反哺自主品牌,也为了给地方政府带来GDP的提升,选择了合资路线,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大家还是担心搞合资会牵涉奇瑞太多的精力,包括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压力想必也是非常大的。

尹同跃:早期确实压力非常大,一方面我们自己是在转型,另外一方面还要供养两个贵族学校的孩子。捷豹路虎后来毕业了上班了,总算还能补贴一些家用,但观致还在上学。

赵福全:虽然前期牵涉了一些精力和投入,但是现在来看还是很值得的。那段时间奇瑞整个产品线收缩,销量下滑,一时舆论四起。而如今可以看清楚了,您是为了突破品质的瓶颈,以壮士断腕之决心,甚至不惜牺牲销量和行业地位来做精品。但是当时就有人质疑,是不是因为很多资金都投入到观致和合资企业中,导致最后没有精力去做奇瑞自己的产品了?

尹同跃:不是这样的。赵博士应该很清楚,由早期的逆向开发流程转到正向开发流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开发全新的平台、建立全新的流程都需要很长时间,前期的准备工作也非常重要,工作量巨大。无论我们做不做合资,这个过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没办法缩短的。但是一旦开始走向正规,随着产品开发成本的下降,开发速度和开发效率的提高,早期投入的成本都会赚回来,而我们的产品质量将获得很大的提升。

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我认为我们选择合资的道路是正确的,奇瑞公司不管是否与捷豹路虎或者其它品牌合资,我们发展自主的目标都始终铭记于心,那就是将奇瑞品牌打造成中国汽车的名片,成为在国际上都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赵福全:非常好,这一点还是非常有必要利用今天这次机会和大家澄清的,否则可能有人不理解,不理解就会产生抱怨或者误解。和捷豹路虎的合资项目,现在听起来思路很清晰,而且基本上实现了您预期的目标,现在奇瑞正在学习如何提升品牌,资金已经开始回流,人才的交流互动也非常频繁,很好地支持了奇瑞品牌的发展。

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刚刚您也提到的观致品牌。大家都认为观致的产品绝对是优秀的,无论从造型、做工、品质,还是安全等各种性能来说,都非常不错。观致产品我也曾深入了解过,确实很好。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叫好不叫座。为什么已经有了奇瑞品牌,产品也越做越好,还要去尝试创立观致这样一个全新的品牌呢?这其中的原因您能不能和大家讲一讲?另外,您创立观致的目的达到了吗?下一步究竟怎样来突破瓶颈?

尹同跃:很多人对观致的看法,和我们自身对观致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到今天为止,我依然认为观致是我们非常需要的项目,也是成功的项目。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过去对品牌的理解实际上还是很肤浅的,我们认为有好的产品就能打造出好的品牌,销量自然也会跟着提上去。所以我们的团队聚集了世界顶尖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德国人,是非常专业的团队,观致汽车也因此确实做得非常好。但是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如同Mini、Smart等很多新品牌当年一样,想进入高端领域,过程都是很漫长的。一开始销量也就是几千台,逐渐上升到一两万台、四五万台,最终才被认可。这个逐渐向上走的过程是任何新品牌都跨越不了的。我们原以为中国市场这么大,这个过程可以相对短一些,第一年销售上万台,第二年十万台,第三年二十万台,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成立的。欧洲的行业惯例我们没能突破,现在看也突破不了,这本来就是创造新品牌、尤其是豪华品牌的难点所在。

另外,我认为观致的品牌定位是很成功的。我们启用了宝马的团队,将观致打造成国外的品牌,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的。中国的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之间隔的不是一条线,是一条河,一条比较宽的河。自主品牌做到最好也还是在河的这边,但是观致是在河的那边了。观致的成功在于它的目标客户已经和大众、福特是同一个级别的了,想买大众的人很少不知道观致,有的也会考虑购买观致。所以,我认为观致在品牌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已经落在了合资品牌那个区间了。

这一点非常不容易。目前国内很多品牌都做得不错,但还是在此岸,而观致一开始就到了彼岸,剩下的就是接受时间的检验了。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犯了很多错误。比如一开始就全面使用欧洲人,奇瑞的人几乎没有参与,因为想先塑造出品牌,不想让奇瑞参与。这样钱花得太多,说这款车是黄金堆出来的,一点不假。但是不管怎么说,产品做好了。

赵福全:产品优秀是毋庸置疑的。

尹同跃:从品牌来讲,再过五年,自主品牌也很难落到观致这个位置,我认为这是非常成功的一点。至于今后,我们首先在内部管理运营上要进行调整,此前在上海租的都是最贵的大楼,一下子包了四层楼,每天都是付美金的,运营成本太高了,现在我们搬到上海世博会那边去了,便宜了很多。第二要把产品线再丰富一下。第三过去对4S店设置的门槛太高了,这样经销商网点就发展得比较慢,因此,未来会适当降低4S店的选择标准,或者采用相对来说比较灵活一点的方式。

赵福全:整个听下来的话,您认为一开始的初衷是正确的,而且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观致的品牌地位已经和自主品牌不在一个层面了,同时产品也是优异的。当然也交了一些学费,走了一些弯路。如果要展望观致的未来,我觉得还是要通过销量来证明这是一个优秀的品牌。

尹同跃:捷豹路虎对奇瑞的贡献,主要是人才、品牌以及利润贡献。但是从销量的角度看,对我们的帮助不是很大,因为捷豹路虎太高端,平台太特殊,奇瑞也并没有直接利用这个平台。而观致对于我们来说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这个产品平台是可以直接拿过来为奇瑞所用的,奇瑞也能够帮助观致把量做上去,把成本降下来。观致现在只能做四五万台,明年可能是八九万台,还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但是奇瑞如果把这个平台做到50万台,整个成本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成本可以下降很多,这就是共享的优势。

对于观致本身来说,现在有四款车,可以比较好地支持经销商的网络体系,经销商加盟的热度也比过去高了很多。经销商网络发展起来之后,销量自然会上来,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希望现金流持平,基本上是能够做到的。后面还将推出新能源产品,以及其它一些产品,明年、后年都会陆陆续续推出来。现在还只有C级车,按照大众的标准是A级或A+的级别,后面观致还会有B级、A0级,做到七八款车,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今年希望做到现金流持平,明年做到盈亏持平。

赵福全: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越来越丰富,经销商越来越多,网络承载力也会增强。同时通过平台共享把成本降下来,毕竟有奇瑞这边五六十万的销量可以作为支撑,将来观致有可能接近奇瑞的成本,加上观致在市场上较高的品牌定位,未来观致的销量还是值得期待的。

实际上,观致的发展历程,我也一直在关注。一开始就提了很多很好的理念,比如说强调互联网的体验,以此将观致品牌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但事实证明这些理念似乎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现在互联网造车强调的就是用户体验,而观致早就已经在实践了,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是做得不到位,还是消费者不买单,还是因为其它的原因?从互联网消费体验的角度,您怎么看现在很多企业要做的事情,以及观致曾经尝试的事情?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还是因为这条路本来就有漫长的过程?

尹同跃:观致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家把类似苹果的触摸屏装上车的企业,中控台基本上没有什么按钮。

赵福全:只是没有用特斯拉那么大的屏而已。

尹同跃:后台也特别强大,前期已经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投入也很大。之所以未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和团队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的一些开发人员太欧洲化,这样与中国年轻客户的衔接就不是很到位。现在我们在人员方面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用户体验上也加强了一些力量。很多在网上能实现的服务,车载系统都支持,功能也非常强大,订餐、周边位置搜索、网上支付,包括Uber等很多功能在我们的系统上面早就有了,但是由于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没有处理好,加上操作系统比较复杂,用户体验时反馈不太好用,所以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赵福全:看来观致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期待观致未来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尹同跃:对于观致品牌的质疑不仅仅来自于媒体和外界舆论,股东们也不太满意。前不久我们专门到观致工厂开了一次董事会,让奇瑞的董事们都到现场开会,我们将观致现在的产品情况、接下来的产品规划、以及工厂的运营情况都和大家说了,大家了解了以后觉得我们做得是对的。看了DS、Smart、Mini等品牌成长曲线的周期,我们和人家相比并不差,甚至还比人家好一点。好好沟通,有问题说清楚,股东们还是认可观致的。

赵福全:对于关心观致的领导和消费者,如果您要给大家做一个承诺,您会承诺什么?

尹同跃:观致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中国品牌,尽管现在还不及一些欧洲品牌,但是这是我们中国汽车自己的品牌。而且,观致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也是非常大的,这次车展来了几百家国外的经销商,他们很多都要求做观致的代理商。我昨天和前天在芜湖和他们开了两天会,尽管我们的价格开得比较高,比奇瑞高很多,但观致的产品他们非常喜欢,也认为非常高端,并不逊色于宝马品牌,无论是造型、质量,还是驾驶性能。所以性价比是很高的,如果换个牌子说不定就卖到很贵了。

我认为观致一定会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皇冠上的宝石,能够代言中国汽车品牌,代表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代表自主品牌在品质和性能上的飞越,是有资格参加奥运会的。

赵福全:您作为领军人,相信一定能不辱使命。还有一个问题,现在一方面要打造奇瑞品牌,一方面又有合资企业,另一方面还有观致。您作为整个团队的核心人物是怎样分配时间的?虽然观致和合资企业都有人在代您管理,但是您总得花精力吧,能不能简单说一下。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上一页123阅读全文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文章导航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