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五方面保障汽车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1年11月17日 17:25
来源:凤凰网汽车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Ivan Hodac: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主题的讨论。由于技术的发展,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这一节当中我们有三位嘉宾。第一位是陈清泰教授,他是中国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第二位发言人是Jorgo Chatzimarkakis,他是欧洲议会的议员,他也是我的好朋友。Jorgo Chatzimarkakis,他一半是希腊人,一半是德国人。他现在在欧洲议会代表德国。最后一位是费小妹女士,上海市嘉定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我们和第一节稍微有一点区别。我们不会让三位发言人上来做,我们是一位一位的往上请。演讲结束之后我们有专题讨论。下面我们有请陈教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汽车产业和监管以及技术发展。有请陈教授。

陈清泰:五大方面保障汽车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清泰

陈清泰: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下面我想就从重视汽车的产业政策转向重视汽车的社会政策来谈三方面的意见。

一、大众汽车消费正深刻的改变着社会。在中国目前汽车产品的产销所涉及的范畴相对比较狭窄。而大众汽车消费所带来的问题却要复杂的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汽车消费正深刻的改变着中国社会。汽车是一个以零部件为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经久不衰的产业。前面的零部件,后面的油料、咨询、金融、保险,基础设施建设,汽车旅游、汽车旅馆、汽车影院等等,构成了一个无疑伦比的长链条,大规模的体系。中国在迅速成为汽车新兴生产基地的同时,汽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器。汽车作为带头产业,他可以带动的行业和产业面之宽,可以包容和吸收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之广,可形成的生产规模,市场规模之大,可创造的产值、税收、就业岗位之多,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之大,之持久,都是其他产业难以相比的。在今后很长时间,汽车产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汽车,又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载体,推动社会进步的车轮。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汽车产业的自身。汽车的广泛应用,不仅会扩大人们的活动半径,加快社会活动的节奏,而且会改变人们的距离和时间的概念。在这个过程当中,居民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居住地选择,消费结构,休闲方式,也将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社会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就业结构、城市和乡村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以及人们的知识结构、文化习俗、法律意识等。在居民广泛享受汽车文明的过程当中,将逐步形成中国的汽车文化。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群良好的流动性,不仅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减少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而且从长远来看,还有利于各地生活习俗的共通,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融合,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当大众汽车消费达到较高程度之后,由于他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社会文化深刻系统的变化,将使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他就是汽车社会。进入新世纪,中国已远远超过过去各个国家的速度走向汽车社会,来势之迅速,以至于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没能做好准备。甚至连这方面的意识都还很欠缺。当问题一个个出现的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应对。现在我们必须对越来越深刻的进入汽车社会所面临的形势有所觉醒,并做好准备。

我们面前的挑战就是,在大众汽车消费时代来临时,如何趋利避害,使中国的汽车社会朝着有益于社会进步,可持续的轨道前进。

第二,政府关注的重点应及时由汽车的产业政策,转向汽车的社会政策。按照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数据,截止今年8月末,中国机动车保有量是2.19亿辆,其中摩托车占了大半达到54%,汽车占有44.88%,也就是大约一亿。这当中还有很多是农用车。一般我们所讲到的汽车保有量现在大概是7000万辆,仅仅过去5年,保有量几乎是翻了一番。汽车是一个大量耗能耗材,影响环境,影响生命安全,并且需要庞大基础设施支撑的高额耐用特殊商品。汽车在提高大众生活质量同时,也可能成为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威胁生命的罪魁。随着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据有关报道,2010年,全国335个地级以上的城市,1/5的空气质量不达标啊全国667个城市当中,2/3高峰阶段出现交通拥堵,而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特大城市已经叫做车多为患,交通严重堵塞。北京现在大约有500万辆,而停车位的缺口达到235万。我们刚刚进入汽车社会的门槛,就遭遇了燃油供应的压力,环境污染的困境以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挑战。种种情况表明,现在影响大众汽车消费持续性的因素,早已由汽车产业的问题转向与汽车相关的社会性问题。中国大众汽车消费只是近十年的事,而发达国家,已经有上百年享受汽车文明规避汽车灾难的经历。如果我们认真吸取他们的经验,对进入汽车社会面临的问题早有准备,我们就可能更多的分享汽车文明带来的好处,并把负面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的程度。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实际上把汽车孤立的看作一个产业,停留在创造GDP,拉动经济增长的层面。相应由政府主观投资和产业的部门主导,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制定产业政策和投资布局方面,对汽车消费增长之快估计不足,缺乏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和超前安排。带来的结果是对大众汽车消费引发的社会性变革,缺乏准备。对汽车大量消费之后的负外部性控制不利。对汽车消费正外部性又缺乏有效的引导。如果说在汽车产销快速增长的初期,政府的主要经历是关注汽车产业自身的话,那么在产业布局基本完成,充分竞争局面形成之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汽车的投资、生产、销售等产业发展中的大量问题,市场已经有了足够的调节能力。而汽车消费所带来的大量社会性问题。这里边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却是市场和市场主体所不能顾及的。在这个时候政府职能应该及时从汽车产业层面要提升到汽车社会。以长远眼光从发展的全局出发,进行趋利避害的引导和调控。

第三,关于汽车的社会政策,所谓汽车的社会政策,是指有关汽车社会的公共政策,他的立足点是更好的发挥汽车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使居民更多的享受汽车文明,同时最大限度的抑制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保障汽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想至少有下面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是把汽车的概念,要引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仅仅由一个主管部门从创造GDP的角度,盯住生产侧,孤立的就汽车产业研究政策,进行调控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而短期的适应性政策,比如说限号行驶只能积累矛盾。基于汽车的巨大辐射力,基于他强大的正面和负面的外部性效应,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引入汽车社会的概念趋利避害的统筹规划实属必要。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系统的研究,我国私人交通成长的过程。对千户家庭汽车保有量增长进行科学的中长期预测。并以此作为规划人口布局,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是城市的发展应该更加充分的考虑汽车社会的因素。要吸取城市发展规划对汽车保有量估计不足的教训。以中长期预测数据来规划城市布局,居民出行方式,生活和消费方式,以及基础设施。中国目前尚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尽管在部分城市或城市的一部分区域,已经积重难返。但是很多城市还在建设之中。如果我们能发挥后发优势,科学规划,就有可能做到人、车、生活、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释放汽车推进社会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三是要牵住汽车消费政策这牛鼻子,培育汽车社会文化。中国轿车排量、尺寸的平均值比欧洲和日本的水平还要高。耗油量较高的豪华车,SUV车超高速发展。据中国发展报告2011的数据来看,中国2010年与日本2008年相比,新生产的乘用车,小于1L排量的仅占6%。而日本占到了37%。1L-2L排量的乘用车在中国是83%,而日本只占48%。相应的,2010年中国新上市乘用车的平均油耗分别比2008年欧洲要高了18.3%,比日本高出17.4%。在大众汽车消费快速增长之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政府应该抓住消费政策这个牛鼻子,把大众汽车消费引向节能环保的小型车,要以政府的消费政策引导居民的车型选择。以居民的货币选票来影响厂商的研发和投资。

四是要制定和实施汽车能源战略。石油安全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汽车节能和替代能源是最有效的措施。燃油税政策是调节汽车消费和发展节能技术最有利的经济技术杠杆。美国燃油低税低价的政策,导致了美国轿车普遍偏大偏重,油耗偏高。类似美国水平的燃油税会导致类美国的车型。这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所无法承受的。燃油税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再有就是要继续执行要求越来越严的燃油消耗量限制标准。要大力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五是要制定和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为实现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应该考虑将汽车的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我国汽车保有量现在是7000万辆,有专家预计极限值将达到3亿辆。而达到顶风的时间大概是2025-2030年,中国人口多,资源少。如何处理好汽车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必须从现在就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并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一步一步实现。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zhangyz] 标签: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