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友》半月车谈 技术来源之困惑

2012年06月03日 17:26
来源:汽车之友 作者:胡岩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从小就喜欢拆铁皮玩具车,取出车壳子里铅锌飞轮的惯性机械把玩,到现在这种好奇心还没有泯灭,什么东西都想探个究竟,结果养成毛病,借来一部自主品牌轿车,总是仔细打量并问询其技术来源。这里没有半点贬低自主品牌子的意思,只是自主品牌模仿和引进的东西比较多。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人们数年智慧、经验与辛劳的结晶,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短短几年之内变成自己的,该车的逆向开发或者消化引进技术的水平与技术来源有多大差异?如果是国际品牌我就想弄明白你的车和谁共用平台,及一些部件出自哪家供应商?好奇心变成职业病有点过。

《汽车之友》半月车谈 技术来源之困惑

那么车主们探究技术及零部件来源就不是简单的感兴趣了,买车的人会凭着这些东西判断质量、可靠性,最终归结为信任。我国绝大多数厂家都不会把一辆车零部件的供应商公布,但我看到美国《汽车新闻》经常用透视图标明一辆车的部件来自何方。当然,这本刊物是行业的,人家消费者是否关心还未必。

我国是一个新兴汽车市场,汽车品牌无所不包,零部件供应商多如牛毛,质量和价格高下差别巨大,正是这种状况令厂商有了非常大的降低成本选择,谁都说不降低质量,大多数产品的确说得过去,有些就难说。零部件来源只是一部分,前些年厂商更忌讳的是引进的车型来源。我猜测为什么导入这些车:第一是小看了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第二是出于降低投资风险;三是手中没现货。

中国人民族自尊有时比较强烈,本来就认为外商蔑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鉴赏水平,把过气产品引入中国,如果让人知道引进的是第三世界转道而来的东西更会备受指责,所以不提为好。说实在的,我们过去一直眼高手低,政府希望引进最先进的产品,但工业界对引进技术消化能力弱,在欧洲淘汰的桑塔纳,在中国还是先进的呢,即使桑塔纳也是多年才实现国产化。那时的市场完全是初级阶段,只要是轿车就是好东西,何况还是个洋品牌。今年头几个月祖爷爷辈的老桑和老捷达依然占据销售前列,没办法,有时不能怪大众太贪婪,40年之久的老车不下架,只能说别人不争气,而它适销对路。

引进先进的技术是件好事,说明强于自己,但并不是谁家都愿意说出口,也许出于竞争,也许缘于面子。自主品牌有难言之隐,即许多产品是逆向而来,弱小之时不提也罢。但不得不说国际级大品牌同样也有他们不愿甚至难于启齿的东西。例如上海通用曾经卖得很火的凯越车型来自大宇,开拓者和赛欧都来自巴西雪佛兰福特因为导入的嘉年华来自印度被媒体痛砸。商业运作说不说没有对与错。一般来说,顶级企业,品牌强势产量大,除了能提气的车主能看见的东西诸如音响、轮胎、皮革材料如果品牌好就说,其它零部件及委托设计公司的品牌一律隐蔽。也有一类公司非常乐意标榜其车型出自哪个著名设计师之手,哪些部件总成是由国际知名厂商供货,由此可提高产品信任度。是否公布的前提都是建立在能否为其产品增光添彩上。

我就奇怪很多在国际上非常公开化的东西,到中国就讳莫如深,不能不说外国人与合资的过程中磨合得很本地化了,就是顾客知道的越少越好。文革中有 “宁要无产阶级的苗,不要资本主义的草”,这句话与当时的“知识越多越反动”联系起来大家就明白了,有些人就是不希望老百姓知道的太多,懂得多就事儿多。商业领域从来都如此,与政治有相通之处。知道的东西多是不是好事呢?毒胶囊、农药残留、PM2.5,如果不晓得恐惧会少些吧。

[责任编辑:liujm] 标签:汽车之友 汽车新闻 汽车品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