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发生后,立即有人意识到对于全球的汽车制造业或许会有比较大的影响,现在看来情况比最初估计的要严重。来自海外的消息称,目前全球汽车供应已减少了13%,据专业人士估计未来六周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是汽车产量骤降30%甚至40%。其中,除了在地震之中直接受损的日系汽车制造企业之外,包括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美系车厂也显然受到影响,原因在于供应商太过统一,太多的车型都共用一款零件,太多的车型装上了全球化制造的零件,进而导致某地供应链断裂对于全球多款车型的生产造成广泛影响,看来中国车企也未必能够幸免。
背景:日系车纷纷减少海外零配件供应
从3月底开始,继日本境内震后各家车厂生产缓慢恢复之后,一时难以重新恢复大批量制造与出口的日系车在海外的厂家也出现了供货紧缺的情况。如本田宣布削减其在美国和加拿大工厂的汽车产量,丰田因无力满足订单要求北美洲的经销商减少维修配件的供应,如方向盘、减震器、安全气囊和挡泥板等。而美国通用旗下雪佛兰品牌也有装配厂因为零配件供应困难而宣布暂时停产。甚至连与日本零配件关联度相对较低的欧洲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如欧宝宣布部分工厂停产,有报道称停产将使欧宝减产约2400辆汽车。雷诺三星韩国釜山工厂的产量将削减15%-20%,标致雪铁龙柴油发动机生产也受到冲击,就连外供零配件相对较低的大众也不得不成立一个工作小组负责监督来自日本的零部件供应。
对于中国的影响:进口车情况最严重
关于地震对于日系车在中国销售与制造的影响,当然前者会受比较大的影响。因为在地震中,日系丰田、本田、日产以及三菱、斯巴鲁等都宣布停产,眼下还因为日本国内的电力供应短缺等问题而不能够充分发挥产能,加上出口的海上运输也一直没有恢复正常,所以国内车市的日本进口车显然会出现一个时期的短缺,至于会有多大的影响,一时难以估计。
这一方面取决于日本方面的供货恢复情况,在国内销售商尚有存货的3-6个月内,日本方面就能够正常生产的话问题应该不大,而如果情况严重生产一直没有恢复正常,那么至少是日系进口车的爱好者会遇到价格上升,而且一车难求的情况。
在华制造的日系车:一时难以估计影响程度
对于在华制造的日系车而言,总体上来说目前零配件的自主采购率应该是比较高的,但一些关键的部件如引擎、变速器等往往比较多地依靠进口,这方面情况就比较难以估计。这里应该指出的是,首先从日系车厂的母公司来判断,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丰田、本田、日产三家,而三菱、斯巴鲁虽然也宣布停产但只涉及整车、零配件制造没有中断,马自达与铃木则受地震影响更小。
不过,因为地震对于中国日本的汽车零配件供应体系影响极大,在日本有着比较多零配件采购的日产兼雷诺CEO戈恩近日就曾经表示,大约有40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厂商目前仍处于特大地震后的艰难复苏期,由此造成了汽车电子、塑料以及橡胶制品配件供应短缺。丰田有关方面也表示,由于地震导致日本东北部地区供应链中断,公司目前有500种汽车零部件缺货,主要涉及电子设备、橡胶及汽车生产所需的树脂产品。看来,地震对于日系各大厂家的零配件生产与供应造成的影响大体集中在同样的领域,而这些领域对于关键部件的影响各异。如电子设备方面的引擎、变速器等可能非常重要,而橡胶方面的轮胎、密封条等国内替代率会比较高。
从目前各方面透露的消息来看,除了新天籁[综述 图片 论坛]车型上搭载的VQ引擎因为大量采用进口零件而受影响比较大之外,丰田和本田在国内的生产与销售一直没有受多大的影响,而一汽马自达则可能多少有受制于日本母厂而减产。其实,这些年来各家厂商都一直试图在全球采购中获取更大的成本效益,因而日系零配件的制造部分已经移出日本而改在中国等地制造,尤其对于比较低端的产品,一般除了日本以外有着一个甚至多个供应商可以替代,因此影响一时难以预估,或许会不如那些悲观论者所说的有百分之五十的零配件受制于日本供应商那么严重。不管真实情况究竟怎样,到了今年年中的时候国内汽车制造会多大程度上依赖日本厂家的零配件供应将水落石出。
中国企业:或许有机会挤上日本进口替代的船
目前中国的汽车零配件其实已经开始全面替代进口,一些与中国资源有关的汽车零配件如磁性电机等甚至广泛地为日欧美各系车所选择,成为国际上数一数二的专业零配件制造商。本次日本地震的影响之一,就是原本集中于日本的订单有可能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去,当然类似于中国、韩国这样有着成本优势,同时也有技术经验积累的地区会特别受到国际采购者的青睐。在这方面,中国还占有了市场巨大的优势,在当地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组织在原地采购并且供应全球市场是一件在经济上比较安全的事,更何况零配件本身可以细分到十分专业的程度,只要整车厂认真加以分类管理是比较容易保守住一些技术上的秘密。加上一些资源本来就在中国随着中国对于资源类产品出口的严格管理与加工能力的提升,本来就存在着汽车零配件不断被引进中国制造的趋势。
总之,日本地震对于中国汽车制造的直接影响肯定有限,但未来或许为中国的零配件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发展机会。(责任编辑:蒋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