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行业
凤凰网汽车>行业>产业评论>正文

江淮乘用车调整阵痛 销量连续三月下滑

2014年03月06日 10:35:55
分享到: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唐柳杨
1

变革阵痛

“下放近70名部长”的硝烟尚未散去,江淮乘用车涵盖品牌与组织架构的变革初期迎来阵痛。

上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1月~2014年1月,江淮轿车销量连续3月同比下滑近50%;而从2011年至2013年,江淮轿车销量也呈逐年下跌趋势。

华东地区江淮乘用车一家经销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2012年该店月均销量约80台,2013年下滑至20~30台左右。除了江淮乘用车人事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外,他认为2013年初的“3.15生锈门”事件、自主品牌汽车整体外部环境恶化,三者负面效应叠加导致了江淮乘用车销量的下滑。

“自主品牌不像合资公司,有现成的产品,可以移植外资的销售体系、管理经验,江淮乘用车这些年是摸着石头过河。”江淮汽车内部一位人士说。

2008年,江淮汽车以商用车制造商身份进军乘用车领域,至今经历数次调整与战略转型,2012年多品牌战略和2013年三家销售公司合并开启了江淮乘用车高层人事大量变动的序曲,也因此备受外界关注。

“现在商用车市场整体不好,江淮能够调动的资源是有限的。乘用车品牌整合和销售公司合并,目的是把有限的资源聚焦,这个逻辑很清楚。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果没有快速见效,后期的压力会比较大。”长期关注江淮汽车的一位分析人士说。

变革阵痛

组织架构的大调势必引发人事变动与管理动荡,这一点江淮乘用车经销商感触颇深。“去年人事大调整的时候,感觉总部的人都没有太多心思在工作上,终端销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华东地区江淮乘用车一家经销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道。

江淮乘用车组织架构大调始于2013年8月,严刚出任江淮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并启动了对三家子公司的合并。严刚面临的局面是,江淮轿车增势大幅放缓,产品质量事件爆发。

“有限资源分散,品牌设计、公关、广告管理不能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渠道建设没有做到细致科学,习惯于低价销售。”上任不久,严刚在一次经销商沟通会上严厉地说道。

严刚计划通过一项大的变革一举解决“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但众所周知,变革力度越大、速度越快,“阵痛”往往就越激烈。

江淮乘用车营销公司变革的核心是将和悦瑞风星锐三个营销公司“打散、归零”,变成一个营销公司,重叠职能部门与公共服务平台合并,以规划控制、销售执行和服务支持三个核心模块重新构建体系设计。

三家公司合并为一家公司,固然可以降低成本、裁减冗员,但也不可避免对高管团队形成冲击。和悦、瑞风和星锐三个营销公司部长级高管原本有近100人,但整合后仅保留约25人,其余近70名部长级高管被下放到省一级的营销区域。

在此过程中,江淮乘用车公司内部管理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动荡期。高层出走是最早的征兆,2012~2013年,江淮汽车共有多名高管离职,包括江淮轿车营销公司原总经理王朝云,原江淮轻卡营销公司总经理、原江海纳威司达合资公司副总经理顾德华,原江淮多功能商用车公司总经理林啸虎,江淮集团副总裁赵厚柱等。

“那个时候因为不知道怎么调整,自己会被调到哪个部门,整天关心的是这个。虽然也在工作,但精力肯定是有很大分散的。”江淮乘用车营销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江淮乘用车经销商的感受则是“总部的人不怎么走访经销商了,对于促销政策、市场活动的制定也不热心”,总部消极应对,经销商缺乏支持,终端销量相应缺乏起色。

严刚的变革内容还包括区域销售制的调整,与旧有大区制相比,新的营销机构进一步下沉、细化到以省为单位,被“下放”的部长们,大多成为省一级营销机构的负责人。新的组织架构搭建成型后,严刚进一步更改了薪酬激励机制。

“以前一个大区总监的年薪顶多十几万,现在部分大区总监的考核年薪是50万,超额完成目标甚至可以拿到更多。”接近江淮乘用车上海商务中心的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重新搭建的组织架构和薪酬设计,消除内耗、提高效率,并且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但和悦和瑞风经销商渠道的复杂关系还没有得到解决,严刚的变革还不能说马上就可以取得成功。”接近江淮汽车高层的一位人士表示。

2

不安定因素

不安定因素

江淮汽车自2007年进军乘用车市场至今,已经经历三次大的变革和调整。江淮汽车内部人士对此戏称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

创业初期,江淮轿车销量提升缓慢,经销商大面积亏损,瑞风商务车公司及时地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2009年,江淮汽车实施“大乘用车”战略,江淮轿车与商务车瑞风事业板块合并为江淮乘用车营销公司,借用瑞风经销商渠道销售产品、提升销量。

“当时轿车经销商亏得一塌糊涂,商务车把经销商渠道贡献出来,才稳定了轿车的基础。”接近江淮乘用车公司的一位人士说。

这是江淮乘用车的第一次变革。瑞风虽然在当时拯救了初生的江淮轿车事业,却也因为过于强势的地位,为江淮乘用车后期的发展埋下隐患。

2012年初,安进接替左延安担任江淮汽车新任董事长,当年底,安进宣布对江淮乘用车实施双品牌战略。该战略取消了“江淮轿车”的品牌名称,代之以“和悦”品牌,与商务车“瑞风”形成江淮乘用车两个业务板块。江淮乘用车产品将通过“瑞风/和悦” “字母” “数字”的方式命名,瑞风品牌主要面对公商务市场,和悦面向家庭消费市场。

表面上看,江淮乘用车以产品名称替代品牌名称,推出了更多的乘用车品牌,是扩张之举。但事实上,江淮乘用车双品牌战略的核心却是收缩,也体现了决策团队对前期失误的反思与纠正。

“以前江淮的乘用车有瑞风、瑞鹰宾悦、和悦、同悦悦悦,但江淮每年的利润和推广费用是有限的,如果品牌线铺得过开过于分散,每个产品给一点费用,结果就是没有什么产品能够让消费者记住。”长期关注江淮汽车的一位分析人士表示,用和悦来替代宾悦、同悦等多款车型的名称,可以使江淮乘用车有限的推广资源效益最大化。

但江淮乘用车双品牌的设计,却没有体现彻底的品牌区隔。“从品牌属性上说,瑞风的产品特性是‘生产资料’,买它的人是为了赚钱,与轿车品牌有着明显的区隔。”江淮汽车一位高层人士对本报记者说道,由于瑞风的超然地位和博弈,2012年双品牌战略变革过程中,瑞风强势介入“中型SUV和公商务轿车”领域,形成了与和悦轿车品牌争夺产品、品牌重叠的局面;在实际运营中,两家营销公司共用一个销售渠道,体制内却未理顺各种关系。

2013年8月,刚上任不久的江淮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严刚毫不讳言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道:“瑞风的销售顾问去服务和悦的客户,这就是问题。”严刚表示,江淮轿车(和悦)与商务车(瑞风)营销公司整合后职能部门设置不合理,类似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售后服务部门,而是遍布营销、品牌设计、战略制定等多个部门。

而从严刚上任开始,打散瑞风、和悦和星锐三个营销公司的壁垒,组建一个新的乘用车营销公司,这是江淮乘用车创立以来第三次重大调整。

销量

江淮轿车销量(辆)

2011年 145920

2012年 138264

2013年 116782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文章标签:

文章导航

返回分页浏览>>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