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汽车讯 2015年12月11日,北京融智社会责任研究所所长王晓光在2015中国汽车企业责任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困境与创新”。
以下为全文:
我也是从2005年做社会责任,差不多十年。十年这个时间里面,对社会责任充满了热情,也经常很郁闷,在做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刚才贾老师也提到了。我想今天就在这里把社会责任十年里面,碰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做个分享。
从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发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到现在,全国的截止到去年有2300多家企业发了报告。中央对社会责任的要求,其中之一是履行社会责任,到四中全会强调责任立法。到五中全会强调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的高度或者是提法越来越高。那怎么做?很多企业和各位嘉宾参与或者是从事这项工作。这个过程中有苦、有甜。今天就来反思一下,透过这个繁荣的现象之后,面临的困难。
一个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挑战。第二是困境。第三是方向和建议。
挑战总结了一下五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下传统企业发展模式运营模式发生了变化,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我们的业务模式以前狂轰乱炸的营销,铺货产品就卖出去了。现在不行了,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公众信息的不对称到现在高度对称,有点什么问题的话被无限的放大,这种情况下我们模式怎么做?
第二是企业转型升级,对管理创新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种管理创新从传统上管理体系做了很多改变。这些体系仍然局限在企业内部,我们说现在社会和企业的这个边界越来越模糊,这种管理创新仅仅限于企业内部不够了。
第三是公众权益意识提升,对企业的沟通、交流、透明度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是环境污染,主持人特意强调今天是晴天,因为我们刚刚从雾霾中走出来。过两天可能又来雾霾了,这东西牵扯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
最后走出去,汽车行业是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大国,现在的是主要集中在国内,中国汽车真正走出去了,全世界其他的国家都不需要开汽车厂了,中国人造够够了,产能上是这样,但是现实中很难实现。我们走出去了,如何实现其他国家、其他社区他们的公众、政府对我们的接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十年我的经验,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今天特别强调的是“管理”,不仅仅是报告或者是社会责任的实践。
首先说履责环境。没有互动,责任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至关重要的。
那这里边有三个问题,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差异非常大。几乎每个人都不同。最常见的认为是公益,,还有是宣传,还有就是劳工,还有环保。往往是一些策略。同时谈到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给我们帮忙。地方政府站出来了,社区村民站出来了,各方面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提了很多要求,这些要求有的合法,有的甚至不合法,对企业而言都是在社会责任的名义下。第二是某些地方政府选择性执法和监管不到位,社会责任的先行者变成了先驱者。这个没有人做我做,我又不傻,最后在市场上我的东西是同质化的,没有区别。 第三没有形成社会各方共同认可规范性的社会责任的要求。因为大家认识不一致,我认为是这样,他认为是那样。对于企业而言往往无所适从,都说不履行责任,我的责任到底是什么?其实很多企业不清楚。
第二是指导思想的困境,为什么要做社会责任?好几年前,某一个行业几家央企,第一家找我们说,前段时间开了一个会,中组部组织的,他们领导说作为中央企业就做社会责任。过了两天又来一家企业,他们领导说了,这个行业一直在争第一,社会责任这个工作我们也不能落后,所以我们也要做。、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也来讲,“我们几个兄弟单位都做,因为我们体量最小,所以在最后,但是有优势,我们要后发先到。”就是说社会责任为什么?是因为别人做了,所以我做,或者认为大家在说,所以我做?这种外部推动的社会责任和发展是一种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前期有效,到了现在差别是什么,你也做公益,我也做公益,这方面需要我们从企业管理的视角来看,从管理的规律出发,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看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否则的话这个事情可能永远是一个表面的,是一种现象,不能深入到企业运营管理的体制。
现有的社会标准指南,居于外部相关方的期望,政府工会、研究机构、标准化组织以及NGO组织,企业在里面话语权只有六分之一。不是企业自身内部发展这样一种规则。这样的要求是告诉你应该干什么,但是我要怎么干。事实上我们说需要企业二次开发,这个要求非常高。到目前为止我接触了很多包括中央在内的企业,不超过十家。
企业的高层,对社会责任管理的认识比较片面,经常我听到一句话,我们的社会责任其实做得挺好,只是以前没有总结归纳。现在你看请专家来一总结、一归纳,这个事情太好了。那这个事情变成什么了?变成每年需要找几个人来总结归纳,归纳完了我去报告一下,好这个工作完成了。现在很多企业里面社会责任工作其实就是报告的编写和发布。这条路径越来越走不通了,在全球讲,社会责任死了,不是社会责任这个事情不需要做了,是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靠发报告,这条路径走不通了。
第三,沟通传播的困境,我们说写一份社会责任报告首先看对象,现在我的感觉,我们很多的报告是给领导写的,首先公司领导看了可以了,基本上就可以了,缺乏对利益相关方诉求的把握,这种缺乏把握也包括管理工具的不足,这方面的不足导致我们报告或者说我们社会责任沟通内容缺乏实质性、针对性。你说的不是别人想听的,别人想听的我没有说,或者说我不敢说、不能说。这样的情况下很难产生一个好的效果。
另外一个就是沟通传播的渠道。这两年一直做企业透明度的监测,会发现这些企业或者说大部分企业报告做完了,开个发布会,公司网站上一挂基本就结束了,在信息爆炸,大家每天接受大量信息的情况下,很少有人去你网站看报告,你把报告送到眼前翻一下就很不错了,网络渠道没有建立,对我们报告或者说社会责任的内容的传播是非常不利的。
第四,融入困境,我们一直强调社会责任要融入组织,事实上我们说融入是需要方法的,不是简单的一个思想,一句话。大家觉得它挺好就可以做了,它涉及到一套工具和方法。第二个是专业团队,我们社会责任的专业人员两种情况,一种是新来的,其他都很忙。你有空你来做这个事情。再一种经常轮换,今年我们碰到一家企业,很知名的大企业一年一换,却说专业团队、专业力量,这个事情是很难做下去的。
企业管理者对管理的价值,责任融入价值的认知不等。那仍然把它等同于刚才讲的,传播和沟通。这种情况下好了,那工作是工作,社会责任是社会责任。典型的苹果公司,那么多他供应商的年轻工人跳楼,苹果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我们说这种采购部门和社会责任部门有各自的利益,在这里面并没有在企业内部达成一致的协调。
最后是评价困境,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很多是根据报告,我们说报告信息的选择性披露其实导致你的信息来源就不客观不全面,一提报告现在各种各样的报告非常多,我相信有很多是不错,但是也有很多是不全面,这样的话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也就是说除了企业内部,也要包括社会层面的这种外部评价。而且要把这个外部评价跟内部评价相结合来,客观的看这个事情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今年我们在讨论跨国公司,非常好的公益项目,做了五年。在国内有很大的知名度,但是去年底的时候枪毙了,干五年的事情没有给公司创造利益,反映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不同部门的管理者在对待社会责任认识上差别很大,这需要我们纠正。
最后给出建议,各方协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履责社会环境。法律条文很重要,更重要是这个立法过程中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个问题讨论的参与是大家都认识都了解,都去关心。企业做什么样的工作是合适的,企业本身要盈利,而不是公益组织,公益很重要,但是让企业等同于公益组织,或者是把公益等同于社会责任都是错误的。这个环境的营造这是前提。
第二是构造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体系,因为之前社会责任三种底线也好,利益相关方也好都是比较宏观,缺乏跟企业运营管理直接能够对接,能够操作的这样的理论和方法。这一方面需要加强。
第三是机遇互联网和大数据新的管理工具,社会责任很大一个问题是什么?利益相关方众多,需求各异,企业如何去把握,让我们自己每年去发问卷去调查去分析,我不可能做的。独立外部的服务机构运用大数据互联网这样信息化手段,对社会,对一个行业进行全面的分析。为行业所有企业提供这种公共化的服务,这是必由之路。也有助于提高我们沟通我们管理这成效。
第四是建立透明度的传播体系,透明度不仅仅是信息披露,是信息披露传递、接受和反馈,别人不仅仅是要看,看懂了。我还要知道它看懂了之后反映是什么,是赞同、反对还是无动于衷,这样的沟通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好的效果。最后是建立社会化的绩效评价方法,内部和外部结合起来。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