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南方某市将推出公车监管新举措:6月前给全市公务用车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同时对公车私用收费,标准为每公里1.5-1.7元。
将科技手段运用于改进行政工作是值得提倡的趋势,技术的应用简便了工作程序,节约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报载,陕西某市的一个区政府门前装起了摄像头,专门用于拍摄记录公务员们迟到早退,据说如果效果良好,还有可能在食堂也应用这项技术。但技术热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也该反思一下,过度依赖技术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给20万辆公车安装GPS系统,南方某市花费可能高达数亿,而该系统每年维护费又需数十万元,高昂投入本身就加重了行政支出。也许投下的这些成本能够减少公车私用的现象,但从根本上说,有偿使用政策并不能保证养公车的成本明显降低。技术终究只是技术,如果被监管的人在意识上没有改变,觉悟上没有提高,技术监管的效果又能持续多久?就像区政府门前的摄像头,短期内也许是能够对机关干部起到约束作用,但如果高科技总是被用于这种层次的监管,如果必须要通过设备才能来规范干部们的行为,不禁令人忧心。
因此,技术更应该是辅助大政策运行的工具,而不是凡改革必言的首选。人的观念不改,制度约束力不够,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发挥作用。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的是痛下决心,制定、实施切入要害的政策措施,需要的是多从人的思想意识上下工夫。
当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该市的举措不妨一试。但GPS系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偿使用政策中的收费标准也还有待商榷。充分收集技术监管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应用到政策修正之中,形成长效机制,才是真正让这项举措发挥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