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开通“3·15汽车消费维权通道”以来,关于汽车的民生话题,得到很多消费者热议,他们努力通过重庆晨报开通的投诉通道,告之实情,还原真相,反映问题。今天,重庆晨报整理出部分典型案例,通过重庆市工商局、运管局、行业律师等多个渠道求证采访,力求为消费者找到普遍问题所在,并为汽车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寻找新的路径。
从重庆晨报收到的汽车消费投诉案例发现,当前的投诉主要是捆绑消费、暗自增加维修收费项目、诱导消费者进行不必要维修等售后环节问题以及少量涉及发动机异常、油管漏油、离合器不分离、大灯进水等汽车质量问题。
不过,重庆晨报案例整理和采访发现,目前汽车消费的总体环境日趋向好,法规日益健全。但同时,仍有部分不诚信经销商,把消费陷阱从“地面”转入“地下”,呈现让消费者防不胜防的“变种”趋势。
重庆市工商局市场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处相关负责人证实,现阶段,汽车销售问题主要集中在经销商捆绑销售、加配置加价销售等不规范销售行为。而以往运输途中的损伤车、事故车按新车销售等重大诚信投诉明显下降,销售投诉案件凸显“由大转小”特征。
“汽车售后维修投诉也呈类似趋势,不诚信企业制造的消费陷阱更隐蔽。”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机动车维修管理处处长钟斌表示,汽车维修技术含量较高,多数消费者的维修常识几乎是空白,一些维修企业借机糊弄客户,暗自增加维修保养项目。他建议消费者适当普及汽车使用和维修常识,并增强维权意识。
“特别是取证的意识。”北京大成(重庆)律师事务所游术洪律师、周小平律师,重庆天元律师事务所李国意律师提醒:消费者购车时应注明款式、数量、价格、交货付款时间等主要事项,维修时要约定明确各种部件的型号、品质、等级等具体信息,做到发生争议时能一对一验证。(丁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