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召开的信息发布会上,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分析了1—4月汽车产销情况,并指出,当前汽车行业对于产能问题的担忧实际上是对投资过热的担心。
汽车产销首现负增长
董扬说,2011年4月,我国汽车产销27个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销量下降最多的车型是交叉型乘用车和半挂牵引车;今年汽车出口明显恢复,2011年有可能超过2008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效益明显下降。汽车行业历来是产销量增长,但销售额增长幅度高于产量增长的幅度,利润增长幅度高于产销销售额增长幅度,总的效益是在变化的,今年1—4月份,利润增速明显低于销售额的增速,说明效益在下降,按照人们所期望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是速度下降的同时效益提高,但现在是增速和效益同时下降,可见并没有达到国务院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期望。
董扬认为,影响汽车工业增长的原因包括:购置税优惠等政策的退出和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影响、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部分城市治堵限购政策的实施的影响、受油耗准入政策的实施影响、日本地震的影响,其中日本地震的影响在4月更为明显。
“2011年全年产销增长预期可能达不到10%—15%,甚至会低于GDP的增长,这样将达不到拉动GDP增长和进一步扩大内需的目标。”董扬强调,该问题很值得关注。
大企业投资并未过热
在谈到当前热议的产能问题时,董扬建议全行业探明产能问题的真正原因,并强调业内对于产能问题的担忧实际上是对投资过热的担心。
“当前,业内有大企业集团投资过热的论调,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应该说,大企业集团的投资是符合规律的。”董扬认为,从历史上看,过去10年,汽车产销平均年增长率是24%,即每五年市场增加两倍,而大企业集团“十二五”期间的规划是仅增加一倍,可以说规划并没有脱离实际。
“大企业集团的投资并未过热,而是部分地方政府有投资过热的冲动。”他说,“地方政府投资过热的冲动源自在生产端收税。如果把税收调整到消费端,地方政府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扩大市场和消费上,这样把投资过热和内需不足都治理了,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