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合资自主品牌热的冷思考(2)

2011年11月19日 18:3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广本开发合资自主品牌“理念S1[综述 图片 论坛]”轿车,为中国汽车工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开辟了新的模式:一是把合资企业的研发上升到汽车平台的开发,二是让产品拥有了合资企业自有商标,改写了我国汽车合资企业没有自己品牌,只是简单把外方品牌拿来的现状。实际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汽车品牌应该有三种存在方式,一是外资品牌,二是本土品牌,三是归中外双方共有的合资自主品牌。外资品牌是跨国汽车企业在国外注册的外国品牌,而后两种则是在中国注册的自主品牌。

“推出合资自主品牌,我不敢说是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优选择,但至少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之下企业做出的次优选择或者没有办法的办法。”全国汽服委汽车咨询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志勇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次优,主要是相对于目前合资企业中方完全自主开发这个最优而言;为什么是没有办法,主要是因为现在的产业政策要求合资企业也得做自主品牌。

在张志勇看来,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缺的不仅仅是市场未能换来的“技术”,还有自主的研发、生产、销售体系的创建,是造车理念的自主体系化。“现在有一种误区,一提自主品牌,就从物理技术层面来进行分析。核心技术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对于品牌而言十分重要的因素还有市场,品牌的提升是需要通过对市场的调研,然后推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系列产品并加以培育的。从自主化程度来看,显然合资自主品牌相比合资品牌向前跨越了一步。”

中汽协副秘书长熊传林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几乎每家合资企业都在准备自主品牌,国家一直支持任何形式的自主品牌。”事实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今年5月也公开表示,今后自主品牌建设工作中包括鼓励合资汽车公司开发自主品牌。

“双赢”还得有措施跟上

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坦言,在“理念S1”研发过程中,合资企业不仅获得了产品本身,还建立起了一套自主研发的体系与流程,总结出自主研发工作开展的方法,初步建立了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同时建立了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与采购体系。“理念S1的诞生,标志着广汽本田已经建立了研发、制造、销售一体化的运营体系,由单纯的制造工厂发展成为一家完整意义上的整车企业,这是以前在合资企业发展中没有过的新变化。”

不过,对于合资企业自主品牌,业内的质疑之声从未停息过。担心和质疑主要有三:第一,“合资自主”会不会是跨国公司迫于政府对新项目审批硬约束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第二,“合资自主”无非是拿跨国公司的淘汰产品进行“整容手术”,中方能学到真本事吗?第三,“合资自主”车型大量上市,会不会成为传统自主品牌的噩梦?

“这样的担心和质疑不无道理。”但张志勇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双赢”其实也不难,关键在于我们政府及主管部门能否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和一定程度的约束。

张志勇表示,对于政府及主管部门而言,应当积极加强政策引导,避免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开发成为跨国企业转移落后车型的平台。同时,在不违反公平竞争的大框架下,配套实施相关足够严密的政策与法规,制定一些约束性指标,比如合资自主品牌在关键核心零部件上必须有一定的本土采购比例,合资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上也必须有一定的占有率等。

合资品牌推自主,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潜力,同时给本土自主品牌企业发展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同合资品牌接近相同的生产制造工艺,合资自主品牌可以保持较高的质量水准——这也是中国消费者青睐合资品牌的原因所在;由于自主采购体系的建立,宝骏630[综述 图片]、理念S1的价格优势也颇具杀伤力。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此坦言,合资自主品牌的下压让自主品牌面临更严峻的危机。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我国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352.34万辆,同比下降1.0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37%,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06个百分点。显然,这并不是一组令我们乐观的数字。

[责任编辑:liushan] 标签:自主品牌企业 款概念 合资品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