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酝酿已久的上海市新能源车补贴办法公布:凡2010年5月31日后在沪购买符合相关标准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均能获得上海地方的资金补贴:其中纯电动乘用车补助4万元/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补助3万元/辆;加上国家对于纯电动车最高6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最高5万元的补贴,市民在沪购买新能源车,提车时即能得到8万~10万元补贴优惠。新能源车免费获得专用沪牌。
行业人士认为,此次上海给出的新能源车补贴可谓最大力度,标准也高于“国家标准”。以上海荣威E50纯电动车为例,市场售价为23.49万元,国家补贴6万元、上海补贴4万元,再省去近7万元的牌照费,消费者可省近17万元。
按理说,一系列推广鼓励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将会起到催化剂般的推动作用。然而笔者注意到,如此给力的新能源车补贴却遭冷遇,沪上并未兴起购买新能源车的热潮。在一些新能源车4S店,看车者摩肩接踵,购车者寥寥无几。新能源车应该在政策大利好时刻“脱颖而出”,现在缘何遭受市场冷遇?
以笔者之见,此次上海新能源车车牌政策和补贴虽然激发了不少市民的兴趣,但与已有百年历史的汽油动力汽车相比,新能源车使用成本高,续航里程短、配套服务不到位,这些都让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望而却步。
在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研发和产业化的初始阶段。特别是纯电动车的普及则面临“未来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首先,电池技术短板限制了纯电动车的发展。汽油车一天能跑2500公里,而纯电动车一天最多行驶300到400公里,行驶五六个小时必须充一次电。更为关键的是,基础配套设施的缺乏。在上海新能源车“先行先试”的嘉定区,充电桩建设始终没有大的突破,离规划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而在嘉定之外,全市新能源车充电设施几乎一片空白。尽管电动车企业、电力部门都表示充电桩技术非常简单,投入资金也并不昂贵,但因为场地、停车位等限制,实际安装障碍重重。
更何况,在不少消费者看来,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更是一桩棘手的事情。在4S店里看车的苏先生表示:“此次新能源车补贴这么大,肯定叫人动心,但电池续航不怎么让人放心。充一次电跑300公里,要是跑长途,半路找不到充电站就没办法了。而且新能源车质量保证5年,那么5年之后怎么办?需要重新购买电池配件,那时候还有补贴么?”
准备买车的王先生也告诉笔者:“新能源车优惠政策出台了,我也不打算买,因为产品稳定性、安全性都有待考验;如何充电、使用方便与否都是未知数。”
业内专家认为,政策“热”、市场“冷”,说明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瓶颈,仅仅推出政府补贴是远远不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新能源纯电动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之间的现状是“两张皮”,在没有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之前,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很难得到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不会一蹴而就,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需要思考与探索。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