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改委会同商务部对《外商投资指导目录》进行修订,根据其征求意见稿,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50%。亦与整车企业外资持股上限接轨。
多数外资企业则对此颇有“微言”,称此举有“贸易保护”之嫌,部分券商表示,对在政策保护之下能否提升内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并不乐观。
一网打尽新能源车零部件
征求意见稿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类中,强调“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外资比例不超过50%,并明确界定了核心零部件的种类以及具体标准,如能量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110W h/kg,循环寿命≥2000次)等。电池管理系统、电动汽车电控集成等电子电器零部件均纳入在内。
征求意见稿几乎一网打尽了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相关核心零部件都必须实现国产化?
一位在广州投资电子电控工厂的台商听闻这一消息显得颇为担心,“今后会否不国产化、合资化,就没办法进入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电通、博世等外资汽车零部件巨头同样对此颇感担忧,上述企业在中国均有大量的独资控股的企业。
据悉,国内新批准的外商独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数量一直高于合资企业的数量,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抢占了市场,却并未为本土零部件企业换来技术,“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放弃了被诟病的‘市场换技术’。”国都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表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多年,但中国仍未掌握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汽车的核心技术。
或再度引发中美贸易摩擦
日前,两位美国议员认为中国电动车技术条例阻碍美国车企进军中国这一市场,鼓动美国政府加以干涉。此征求意见稿一旦通过,会否再度引发中美贸易摩擦?
部分整车企业人士对此并不乐观,一位广汽研究院周姓工程师道出了无奈现状,“就像动力电池一块,除了几个内资企业玩噱头,我们去调研,国内没有一家企业符合我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配套要求。”
南都记者还了解到,由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仍处于研发和投资初期,以动力电池投资为例,少则30亿元,一般需要5-10年才能实现商业化,中方合资伙伴往往不愿意投入这类回报周期缓慢的行业。
国都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表示,“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持从产业链上下游到了充电设施、消费补贴,但关键还是技术,如电池的蓄航里程、电子电控技术等,不能热了政策,冷了技术。”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