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市场不好的时候,恰恰是苦练内功、提升品牌的时刻。今年亦是如此,汽车行业产量、销量增幅双降,“自主”在喊出品牌向上后,开始重新放慢增长的步伐、苦练内功。
毫无疑问,做品牌在今年已成为了自主车企的共识,尽管各企业的目的不同,但这种被动的竞争多少透露出对市场放缓的无奈。
的确,今年各家车企的形势都比较严峻,汽车厂商对今年的预设产销目标仍存在着担忧,品牌力已成为决战未来的重要砝码。
一份以正在驾校中学习的准车主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准车主汽车消费风向标”报告显示,准车主购车时首选的汽车品牌要值得信赖、放心,并且突出专业性。如果能够凸显高档、品位、时尚、活力,对于提升品牌的消费者偏好大有裨益。
在外界看来,品牌的塑造无非是烧钱,特别是在中国,中国品牌始终与国际品牌不能比肩,问题不仅仅来自于外界,而是中国汽车企业对“走自己的品牌之路”概念模糊,所有人的品牌概念只停留在“获得了市场份额就是品牌”。
可是国内的车企管理者,最喜欢的营销模式是走模仿路线。竞争对手如何操作?自己如何操作?这种路径的后果往往难以实现产品与用户的精准沟通,对品牌的影响力也难以提升。
前两年,因为政策的倾斜,国内车企借机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品牌力的不足以及精准营销的羸弱;现在又由于市场的变化,很多企业开始为品牌提升所困扰。
品牌的问题看似是实力不济,实际上是营销的短板。正如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所言,随着竞争的激烈,汽车营销由覆盖社会大众的营销模式,转向聚焦精细化营销时代。要实现真正的品牌传播,必须精准把握用户特征。
要摆脱品牌的枷锁,首先就是要有耐性,不要因为销售的短暂下滑,就放弃了品质升级方面的努力。各自主企业在做营销上一定要以服务为重点,不要一味地降价求销量。
北京现代此前为求品牌向上,推出了第八代索纳塔[综述 图片 论坛]。但为了求销量,再次祭出了降价的大旗,这让品牌力不仅未得到提升,反而给品牌重新套上枷锁。
丢失市场份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刚刚形成的品牌竞争力也丧失了,这也是品牌营销下的一种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