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辉:中国为何培育不出成熟的校车文化

2011年11月29日 13:24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何辉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北京道路堵塞之严重让我一些当家长的朋友苦恼不堪,因为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有朋友疑惑道,美国的孩子常有校车接送,中国怎么就没有校车文化呢?

我认为,有三个主要因素制约了中国校车的普遍使用。第一就是缺乏坚实的需求基础。很多中国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辛苦,宁可自己劳累一些,也要亲自接送孩子。使得学校对校车的需求不足。第二,缺乏运营方面的有利条件。不少地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很多小朋友没能就近入学,居住地相对学校比较分散,导致高效率的校车运营难度极大。第三,校车使用与管理不规范。不少学校接送学生的车辆安全质量良莠不齐,家长很难放心,学校也不愿承担校车运营的成本与安全风险。尽管近期我国出台了首部专门规范小学生校车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但要在中国培育起成熟的校车文化,还远远不够。

相比之下,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经常可以在美国影视剧里看到,大部分孩子都乘校车上下学,电影《阿甘正传》里,小阿甘也是乘坐校车去上学的。美国学校普遍使用校车,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上下学问题,也培养了他们的自立精神和社交能力。值得强调的是,美国校车文化的形成,是有其坚实的制度基础的。在美国,黄色为主、黑色为辅的校车具有很大的“特权”,比如,当校车司机用停车牌示意校车停车上下学生时,后面及迎面的车都必须停下来;如果有车因为校车旁边没有车而绕行,也是违规的。美国政府还对校车生产进行了严格管制,要求出厂校车从零件到整车,各方面都要达到严格的安全水平。因此,在美国,校车的事故率要远远低于其他车辆。可以说,美国通过《全国交通与机动车安全法》、《校车安全修正案》等诸多管理法规,为校车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美国校车文化的背后,蕴藏着与自我克制精神相交融的平等观念、公平观念。对校车施加的各种制度性保护,体现了整个美国社会对孩子的爱护,对弱势群体生命尊严的尊重。孩子相对成年人是弱者,自我安全保护能力较差。美国校车的“特权”实际上是通过约束成人的行为来建立不同年龄的人在安全方面的平等,对校车质量与安全标准的高要求,亦具类似之功能。校车也使富人家的孩子与普通家庭的孩子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交通环境中,从而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更加平等的成长氛围。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保护,美国社会也愿意牺牲局部效率。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对校车的停让,乃是整个美国社会为了实现对孩子们的公平而牺牲了局部效率。正是这种局部效率的牺牲,从一个方面增进了孩子们与全社会的福祉,也增加了使交通环境变得有序礼让的文化因素。

当然,美国校车文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中国若想创造出优秀的校车文化,同样需要逐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也需要全社会逐渐树立真正的平等观念,并且还需要人们有为了公平而牺牲局部效率的精神(故不能简单地将提高交通效率的期望寄托在校车上)。当信任校车、尊重校车成为每个人的习惯,这一习惯便成长为一种社会性美德,进而方能形成滋养校车文化的巨大力量。(何辉 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liushan] 标签:中国传媒 文化因素 特权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