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成就中国制造强国的真正崛起
概要: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标注“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成为全球一道独特的风景[综述 图片 论坛]线,出口遍及世界各地。但中国还不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未能摆脱低质低价的阴影。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提升产品质量、重塑中国制造品牌形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质量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议将“质量强国”确定为国家战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成就中国制造强国的真正崛起
背景:我国已是制造大国 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制造产业整体素质和质量管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滞后于经济规模的增长。
2010年,大件产品投诉比率达到高峰,尤为让人担心,以汽车产品消费为例,在中国车主的这些投诉中,汽车质量问题的投诉比例达到34.56%,高居第一。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主要市场的汽车需求萎缩,汽车厂商只能削减成本以度过危机,质量管理又无法保证,势必会出现质量危机。因此,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已成为我国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任务。
1、我国已具备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基础条件;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实施十五年以来,我国已具备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基础条件,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具体体现在:
第一,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 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产品、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
第二,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逐步健全,为建设质量强国提供了有效支撑;
第三,质量意识已在全社会普及,“质量第一”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第四,名牌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的开展,引起了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质量和名牌工作的重视和关注,一批优秀企业走出国门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促进了“中国制造”质量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名牌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近年来我国质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质量宏观监管与社会监督机制初步形成,质量宣传、质量教育、质量普及深入人心;公众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逐年提高,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2.制造业整体质量提升在大国崛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解决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解决发展质量的问题,必须把质量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
在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史上,质量在大国崛起中扮演着重大的推进作用。例如上世纪50年代,德国政府实施了“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政策,使德国制造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打造出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一大批世界级“德国制造”知名品牌。又如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主导实施了“质量救国”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使得日本产品凭借质量优势大举进入欧美和全球市场,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是质量强国的生动证明。正如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所评价的:“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再如美国近200年的强国之路中,始终伴随着质量理论的创新和质量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美国企业称雄全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为应对日本挑战,出台《质量振兴法案》,批准设立“国家质量奖”。在一系列提升质量水平、加强质量创新措施作用下,美国在多个产业领域重夺世界第一宝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以信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中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
质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基。质量之于任何产品,意义相当于生命线,特别是对于汽车等产品,质量常攸关驾乘者的人身安全,消费者自然格外重视;质量之于品牌,可称作是构成品牌形象的基础要素,换句话说,消费者对一个品牌越认可,对它的质量期待也会越高,再小的问题也会让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打折扣。由此,质量之于企业,便是其持续发展的根基,任何时刻,根基不能动摇。
目标:重塑“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打造一批世界名牌
当制造业已进入凭借综合品质、性能和价值合力制胜的发展阶段时,忽视质量就必将伤害品牌,销量也就难以长远和持续。当前,中国制造业已经走过了靠性价比占领市场的初级阶段,通过提升整体质量水平,扭转“中国制造”过去的低质低价形象,以高质量的产品为基础打造一批世界名牌,带动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整体提升,重塑“中国制造”的整体品牌形象和国际地位,已成为当务之急。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这个时期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品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将进一步加快。
从我国实施《质量振兴纲要》和名牌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看,决定竞争力的,最终是创新和品牌,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和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质量提高转变。如果质量水平不高,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势必会引发系统性经济风险,甚至会引发信用危机和社会动荡,反过来影响发展进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强质量基础,坚持以质取胜,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国之路。
目前,全球的工业仍可说是处在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时代,对于所有的制造企业来说,不论当下的产品销量有多少,品牌的知名度高低,一旦质量方面出现纰漏,都可能动摇发展的根基。
要让“中国制造”摆脱原来的低劣形象,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产品,打造出一批“中国制造”的世界名牌。首先,必须提高“中国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民族的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核心,企业要坚持以“科技为本,自主创新”为原则,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使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能力迅速提升。企业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其次,打造品牌必须以产品的高质量为基础,在企业管理中就需要更加重视质量控制。决不能一味追逐品牌销量,而掩盖了对于质量风险的认识。达到该最终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既需要中国的自主企业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国家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消费市场的支持,尤其是政府采购对自主品牌的支持。
建议: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推进中国名牌建设
1.在十八大上提出“质量强国”战略
建议中央将“质量强国”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十八大上提出 “质量强国”战略,动员全社会以世界先进质量水平为目标,加快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使我国产品、产业和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在正在制定的《质量发展纲要》中明确突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质量行政主管部门,在正在制定的《质量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强国” 战略。在理念和诚信、方针和政策、体制和机制、监督和管理、技术和教育、法制和标准、文化和环境等方面,从宏观战略层面上认真设计谋划,推动质量发展从兴到优,经济发展从快到好,国家发展从大到强。
3. 研究建立质量激励机制,设立“国家质量奖”
国务院质量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人事、财政等部门,研究建立质量激励机制,设立“国家质量奖”。对在质量提升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专家或学者,以及在质量控制方面工作突出的基层或企业一线岗位人员给予奖励。以此推行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弘扬质量先进个人。
4、大力推进名牌发展战略,恢复启动中国品牌产品评价工作
建议国务院质量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名牌发展战略,恢复启动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2008年迄今,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处于暂停状态,各地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对中国名牌评价工作能否继续开展非常关注。因此建议恢复启动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推出一批我国的知名品牌,并重点扶持和培育,扩大名牌战略工作和中国名牌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恢复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心,才能增强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促使企业更加坚定不移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与世界知名品牌抗衡和竞争。
5. 将质量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布指标体系并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
国务院统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行政主管部门,将质量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发布指标体系并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通过统计和考核,推动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由注重“量”转变为注重“质”,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坚持质量优先,增强质量竞争力,以质量占有市场,发挥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可以使我国在质量、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跻身世界质量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