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权下放?
这一方面体现了与国际油价紧密挂钩的意愿,另一方面则是发改委试图逐步建立起竞争机制的动机。
作为固守中国能源安全的两大要害部门,从成立之初,中石油、中石化就一直在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中扮演着企业与权力部门的双重角色。
6月8日,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在“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通气会上透露,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及阶梯电价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在年内推出。
针对成品油调价机制,连启华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将朝着更市场化的方向完善,根据发改委向国内主要油企下发的意见征求稿,成品油调价间隔将从目前的一个月缩短至10天,并有可能将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三大石油巨头。
业内人士分析,将定价权下放一方面体现了与国际油价紧密挂钩的意愿,另一方面则是发改委试图逐步建立起竞争机制的动机。
“严格来说,目前国内成品油调剂机制还是以中石油、中石化联手操盘为主,中海油作为三大公司中运营管理能力最为市场化的石油公司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话语权。”商务部研究院一名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而长期以来,两大石油公司在成品油调价机制中与发改委的博弈频频上演,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将定价权重心下移也是发改委在“综合权衡后的让步”。
“2月份,成品油调价机制中‘22天+4%’的理论条件已经满足,但发改委迟迟没有表态,两大公司就开始纷纷制造舆论,这也反映了两大公司与发改委的博弈关系。”上述商务部研究院专家说。
今年4月至5月,新一轮调价周期来临,但发改委却一直按兵不动,这也再一次加剧了两大公司与发改委在定价权上的正面冲击。
与此同时,即便定价机制最终落子三大石油公司,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价机制依然充满变数。
“归根到底还是发改委没有制定出对石油公司毛利率的核算标准,没有这项指标,他们的伸缩空间还是很大。”姚达明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新成品油价格机制除了窗口开放周期缩短之外,目前讨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当原油价在130美元/桶以下时,国家才有可能将成品油的定价权交给三大石油公司。这也意味着,这套定价机制将从原来的审批制向备案制过渡。
除了与发改委的博弈外,各地方政府与两大石油公司的利润之争也日渐激烈。
上述商务部研究院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包括天津、福建、广东、重庆等省市的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要求两大公司确保当地的油源供应,并积极扶持民营油企扩展油源渠道,稳定成品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