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和谐转型的“吉利之变” 培养人才最重要

2011年01月17日 12:5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罗旭

字号:T|T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吉利为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我必须回报集团对我的信任。”每当遇到企业以高薪挖他跳槽时,吉利汽车研究院总工程师韦兴民总是这样回答。

显然,韦兴民已经把他的“心”交给了吉利。“员工的心就是企业的元气。”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多次说,“企业要想成功,必须理顺员工的气,凝聚员工的心,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

“员工的心”的凝聚,成就了吉利的辉煌,使一个靠钣金工榔头造车起家的企业,成为中国汽车业十强中的唯一一家民营企业;更催生了吉利的战略转型——曾经以“低价”攻城掠地的吉利,如今正以“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的美好前景,继续吸引着世人注目。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在视察吉利宁波生产基地时指出,吉利的发展模式和方向符合党中央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和大力构建和谐企业精神,是一条成功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员工的心不能伤

时至今日,吉利集团副总裁安聪慧经常会回想起14年前那个大雨之夜,刚刚进公司的他,给公司造成了几百万元损失。

1996年10月的一天,倾盆大雨严重影响工程进度,时任基建工程部总指挥助理的安聪慧看到工人们冒着大雨一直工作到凌晨,一时心软就让大家收了工。没有完工的工地上,雨水、混凝土还有软泥搅到一起向四周蔓延,摧垮了周边几家单位的工业建筑。

当时,李书福了解情况后,立即与有关部门协商,该赔多少赔多少,其余的责任由集团全部承担。而闯下“大祸”的安聪慧,因为他能为员工着想,被继续留任。

“谁伤了员工的心,就是伤了企业的元气。”这是李书福提出的“元动力”工程的精核。

“元动力”的“元”是指企业的元气,就是职工的心,是企业生命体的力量源泉与核心要素。李书福认为,企业的生命力是否旺盛,主要是由企业的员工决定的。“提升自主品牌含金量的灵丹妙药,就是倾听员工的心声,把员工的所思所想化为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元动力”工程的推动中,吉利人提出了“领导为员工服务、部门为一线服务、员工考核领导、一线考核部门”的理念。由此,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流程被打破,开通了从下而上的管理渠道,员工感受到在企业里的价值,增强了吉利的凝聚力。

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让吉利收获巨大。短短十几年,靠钣金工榔头造车起家的吉利集团,如今已然成为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的典范,资产总值超过300亿元,连续8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5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成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标志性企业。

品牌价值大提升

“3年来,吉利汽车品牌价值得到了大幅提升,有了品牌溢价能力。这种提升来自于吉利的和谐转型,来自于人才与创新。”2010年12月20日,吉利副总裁刘金良自豪地对中外媒体表示。这一天,吉利战略转型成果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1998年8月8日,吉利第一款车豪情在浙江临海下线,开启了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造轿车的历程。此后10年,吉利汽车的发展理念一直是以低价取胜。从1997年一直到2007年,吉利的产销突破了20万辆,位列乘用车企业的前十强。但是,吉利从自身的实践中预感到,汽车这个行业靠价格便宜、打价格战,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必须要从战略上进行彻底改变。

2007年5月,吉利毅然决定把技术领先、品质领先和服务领先作为吉利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思想,提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为此,吉利果断停止尚有较大销量,但受到品质所限的豪情、美日、优利欧的生产,设计推出了全新的“全球鹰”、“帝豪”、“英伦”三大品牌。3年来,吉利汽车在品牌价值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时,产品销量也在2010年突破40万辆。

吉利的长足发展,也给员工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为了让员工找到合适的岗位,吉利加强了职务职称系列建设,消除了员工晋升通道不畅的问题,为每一个员工打造个性化职业发展通道,保证了员工的福利待遇与成长空间。

吉利集团副总裁魏梅介绍,这4条员工发展通道在吉利汽车研究院得到了集中体现。研究院里从副科长到院长有69人,但享受副科长以上待遇的员工有250余人,这为员工素质的快速提高和员工队伍的稳定起到了决定作用。2010年,吉利集团的“吉利战略转型的技术体系创新工程建设”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企业自主创新工程”二等奖,就是依靠了这批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员工队伍。

培养人才最重要

“集团选送我读研究生,我要为集团多做贡献。”2010年10月12日,48岁的吉利研究院海外技术支持工程师童国庆激动地这样说。

这一天,浙江汽车工程学院与同济大学联合培养工程及工学硕士开学典礼在杭州临江吉利汽车技术中心隆重举行。

吉利办职业教育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末,几乎和盖汽车厂房同步,吉利在浙江临海划地建校,办起了培养专业技工的“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等职业学校。随后陆续办起了“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湖南大学湘江学院”等院校。目前吉利旗下的民办学校,在校学生已多达4万余人,涵盖了从中职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层次,还拥有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经过10余年的苦心经营,吉利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机制,不仅开花结果,而且根深叶茂。”李书福这样说。如今,每年都有成百上千名吉利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到集团的各个层面,成为企业最富生气的生力军。截至2009年底,吉利集团的技术工人和业务骨干中,70%是由吉利自己创办的学校培养的,在吉利汽车研究院的近2000名科研人员中,从吉利院校走出的占40%。

不仅如此,吉利的教育产业,还为社会培养了成千上万深受欢迎的优秀专业人才。连续数年,吉利各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还有不少同行企业开始大量从吉利“挖人”,吉利汽车事实上已经开始向整个汽车行业输送人才。

“我们精心种的树,不管枝杈伸展到哪里,但根都长在吉利。”李书福充满自信地说,“吉利愿意为民营企业培育一片生生不息的‘人才森林’。”分享到空间转播到微博争当转播第一人推荐微博

郭登礼

徐锋

汽车公社卫金桥

李潮

李铁铮全部收听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吉利 员工 李书福 企业 
用手机登录 3g.ifeng.com 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跟帖 已有 0 条跟帖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