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和欧洲人对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世界新秩序”愈发感到不安。反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形成,而且可能日益增强
黄大路
两年来,世界经历了自19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2010年,亚洲恢复增长,而一些发达国家身陷高失业率的泥沼。对经济全球化来说,2011年将是艰难的一年。
经济的全球化,世界银行这样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资本、服务、货物、人员和思想概念的整体的融合。全球化是一个国家边界与我们经济生活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的过程。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许多这样的阶段,过去三十年尤为明显。
但不久前,美国前任财政部副部长、艾维克合伙公司主席兼CEO罗杰·阿特曼(RogerAltman)在《外交》杂志撰文:“全球化趋势正在逆转”,警告金融危机已经导致全球贸易、资本、移民流动急速放缓,贸易、投资、金融、移民等多层面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全球化趋势正在快速逆转。
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访问印度时也提醒东道主:西方又开始了关于全球化的争论。走出“大衰退”之后,西方世界远比新兴国家脆弱。西方国家感到,与新兴世界相比,它们正在失去经济和政治力量。美国人和欧洲人对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世界新秩序”愈发感到不安。反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形成。
事实上,经济全球化正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两方面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不仅仅是中国和美国。我们无法确保世界领导人能够鼓起勇气采取必要的政策反应措施。最近在首尔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上,他们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努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认为,2011年将目睹进一步的分化。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眼下被视为作为大萧条标志的那些政策的更新版。世界逐渐意识到可以不顾他国、把汇率用于自我促进的办法——阻止进口和增加出口。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在1930年代没有奏效,因为各国做出了同样的反应。如今将出现同样的情形。
《零和世界》一书的著者吉迪恩·拉赫曼说,在发达经济体,现在要求在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这三个领域重新设置壁垒的压力越来越大。反移民的趋势在欧洲尤为明显。
在对“全球货币战争”的热议中,重新管理资本流动在国际议事日程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由于所有世界大国都试图通过出口走出经济危机,它们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鉴于新的全球货币协议不太可能在2011年达成,这种趋势可能越来越明显。
当然,最受瞩目的趋势还是贸易保护主义。随着美国与韩国自由贸易协定的通过,2011年自由贸易者可以为此欢呼。但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关系在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间,而其前景远没有那么乐观。
拉赫曼认为,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将在人民币问题上做出让步,使美国改变态度。而且,美国的失业率仍高居不下。由于越来越多的著名经济学家认为,关税可以作为应对“重商主义”政策的合理措施,作为经济哲学的保护主义正逐渐获得恢复。
全球化在所有世界大国处于经济强劲增长时期盛行并扎根,但在新兴国家的表现可能远远超过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新世界,全球化面临威胁。实际上,新兴市场已经在通过控制资本、对资本收益征税、干预汇率和降低利率来对付多余的资金。结果怎样?金融市场更加不确定,资本市场更加支离破碎、全球化也发生显著的逆转。
因此,在人们认为亚洲以损害其他地方的就业而实现繁荣之际,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将面临一个日益困难的时期。开放边界和贸易的承诺将可能被各国领导人破坏,而支持多边管理的多哈贸易协议也将继续难以实现。2011年的全球化进程正在成为一项失去支持的事业。
当下,中国何去何从值得反思,对于中国汽车界来说,形势或许更为严峻。2009年底关于《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被废除和2010年中美轮胎特保案中国败诉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享受经济全球化盛宴,吃到肚里并不那么舒服,必须有更多应对之策。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当西方着眼于国内经济增长而反全球化时,中国没有理由不反全球化,所以那些鼓吹中外汽车合资公司50对50股比放开的言论某种程度上是一味在中国国内助长全球化,于中国汽车工业相当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