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近日公布了2010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双环SRV与本田CRV外观之争成为“十大”之一。
最高法院第一次提出,认定是否属于“山寨车”应以一般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准。法律界人士认为,此案具有极强的判例效应,是对“山寨”行为的一种打击。
八年官司
最高法院撤销原审判决
2003年9月,本田株式会社认为石家庄双环公司生产的来宝SRV汽车侵犯了本田 CRV的汽车外观设计专利,起诉索赔1亿元。
此后,双环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申请宣告本田的专利无效获准,本田不服,将专利复审委员会起诉。尽管经过两审均败诉,但本田仍然不服,向最高法院申请再审。
此案历经八年,最高法院终于撤销了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决定及原审判决。最高法院认为,是否侵权,应以一般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准,整体观察,综合判断两者的视觉效果。判断汽车外观设计也应如此,权衡诸部分对汽车外观设计整体视觉效果的影响。
法律界人士认为,此案具有极强的判例效应。关于专利法规定的“外观设计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判断方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正因为如此,十多年来,本土自主车企引发的“山寨车”官司,多数以自主车企胜诉告终。
最高法院的此次裁判,是对“山寨”行为的一种否认,标志着法院系统的“转风”。
记者调查
近年来共曝出40余款山寨车
2011年上海车展日前落幕,展览期间,共有11款本土自主品牌汽车被指属于“山寨车”。
其中,华晨中华的一款新车不但外观像宝马的5系新款,连名字也叫530。
华泰汽车生产的城市SUV“宝利格”,在外形方面与保时捷卡宴[综述 图片 论坛]那“夸张的大嘴”如出一辙。
长城展出的SUV车型“哈弗IF”,车身线条和溜背式车顶与宝马X6[综述 图片 论坛]十分接近。
黄海旗胜V3的造型则明显类似于老款雷克萨斯RX[综述 图片 论坛]的设计,大灯、雾灯以及整体保险杠风格都几乎一样。
比亚迪的首款SUV车型S6,造型设计被指效仿了雷克萨斯RX,尤其是侧面轮廓极为相似。
经过统计记者发现,车展上的“山寨车”,近年来呈现增多趋势。2004年和2005年,被媒体曝出的车展“山寨车”只有6款,而2010年至今车展“山寨车”已经被曝出了19款,2004年至今共曝出40余款。
“山寨车”半数售价在10万元以下,而“被山寨”的对象六成是30万元以上外国豪车。
八年车展
“山寨王”当数比亚迪
经过统计记者发现,8年车展期间,新车被指“山寨”次数最多的是比亚迪,长城、吉利紧跟其后。
其中,比亚迪共“山寨”了7款,售价在10万元以内的比亚迪F0[综述 图片 论坛]、F3、F6,被指“山寨”了价格在15万元到30万元的丰田Aygo、丰田花冠和丰田凯美瑞[综述 图片 论坛]。
售价在10万元到30万元之间的比亚迪S6、S8、T6、M6,分别被指“山寨”了雷克萨斯RX、丰田普瑞维亚[综述 图片 论坛]、奔驰CLK和保时捷卡宴四款售价在50万元以上的国外豪车。
当酷似丰田凯美瑞的比亚迪F3[综述 图片 论坛]上市时,比亚迪汽车(微博)副总裁廉玉波曾对媒体表示:“我们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而且100%不会让对手赢。”
据比亚迪内部员工透露,为了规避法律,比亚迪每年要拆解大量世界最先进的汽车进行分析、研究、试验。没有专利的照着做,有专利的进行修改。
比亚迪还设有知识产权及法律部,员工近200人,专门负责对比亚迪的各个产品事业部进行监督,随时告知哪些技术是必须要规避的。
比亚迪:我们拥有很多专利
对此,记者电话采访了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公司相关负责人没有直接回答“比亚迪是否山寨了别人”,只是强调“在企业的发展中,我们也会学习和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技术、管理经验,但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道路”。
尽管业界很多人认为,比亚迪“把别人的专利改改就用”的行为属于“山寨行为”,但比亚迪认为其中很多已经属于该公司的专利。
这位负责人说,比亚迪设立知识产权及法律部门,正是为了负责公司最新研发成果专利的开发与申请,保护比亚迪的技术成果。
目前,该公司在汽车领域的专利达2000多件,另外还有3000多件专利正在申请过程中。
他说,知识产权部门的员工如果发现其他公司有侵权行为,将提起诉讼,维护公司专利权。
业内分析
“山寨”可以降低成本和风险
本土自主车企,为何热衷于“山寨”?汽车行业分析师、《中国汽车要闻》主编钟师认为,“山寨”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风险。而车展是汽车集中展示给消费者的重要舞台,因此车展上“山寨车”云集不足为奇。
他表示,一台成熟的汽车,从设计到投产,在国内大约需要3到4年。但是那些所谓的“克隆车”、“山寨车”从设计到投产只需要一年到两年。除了省去两年时间外,还节约了至少几千万元的研发费用。
钟师表示,成熟车型都要经过风动试验、路面阻力测试等,才确定最佳的车形,最终被市场认可。而山寨车省去了相当多的试验过程,成本大为降低。另外,“山寨车”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车型投放市场的风险。
钟师告诉记者,因为“克隆”国外成熟汽车尝到了甜头,一些“山寨”车企便不再研发方面下工夫,所以企业形象越来越差,声誉日衰。
12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