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十余载,即将于10月1日实施的汽车三包规定,给中国车企带来的是升级希望还是灭顶之灾?昨日,汽车行业专家、厂家、经销商以及媒体代表等人士聚集一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也是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高峰论坛的重头戏之一。
三包政策
借鉴美国柠檬法
汽车三包规定,可谓汽车企业头上又一道紧箍咒。
“过去,汽车产业不受三包约束,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欠下消费者人情。三包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后,汽车产业将面临变革和调整。”北京中车时代汽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文利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
今年1月15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汽车三包规定)发布,很快引起国内车企的高度关注。有关专家分析,这一政策借鉴了美国的柠檬法,出发点是保护汽车消费者权益,约束生产企业、经销商的销售及售后行为。
“在目前出台的所有三包规定中,汽车三包是最复杂、投入最大,同时也是比较完善的,将给汽车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参与汽车三包政策制定过程的张文利透露。
美国柠檬法
迫使厂商重视质量
上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的许多厂商和经销商不是专注于如何提高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而是热衷于跟顾客打索赔官司。各大汽车公司雇佣了众多律师,专门应付消费者关于汽车质量问题的官司。掌握专业知识和拥有雄厚财力的汽车制造商,百般推卸自己的责任。普通消费者由于精力与财力有限,买到了问题车即使打官司也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消费者于是不再购买美国本土的汽车产品,而转向购买日本车。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商务部推出了旨在提高美国国产车质量的汽车柠檬法。柠檬法的出台遭到了汽车制造商的强烈抵制。因为法律规定,一旦违法,厂商就会受到严格的调查和严厉的惩罚,其罚款可以高达上千亿美元。
该法实施后的最初几年,美国各大汽车公司遭受了巨大损失。纽约州的柠檬法1983年实施,截至1990年,12家汽车制造商已向购买其新车的该州车主退款1亿美元,同一时期美国三大公司在全国的退款达10亿美元。这些巨大的经济代价终于引起汽车公司对质量的重视。
正是柠檬法,迫使美国汽车厂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将美国汽车工业引向了健康的竞争和发展轨道。有人曾说:没有柠檬法,就没有今天的通用和福特。
中国车企
应加大对售后的投入
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也来到这样的关口。在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汽车自身的质量会成为他们评判好坏的重要标准。“在汽车三包规定中,强调的是质量并非品牌。”张文利认为,这种“在质量问题面前,所有品牌一律平等”的原则,会让汽车产业重新思考品牌与质量的关系。
张文利表示,过去汽车营销中,比较强调礼仪式的服务,希望用微笑、电话、道歉等方式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而三包政策实施后,竞争力回归质量本源。“靠个道歉的电话很难行得通。”
“汽车行业应加大对售后服务的投入,改变过去那种重研发、轻售后的观念。”张文利表示,在三包政策的影响下,汽车产业的盈利模式也会受到影响。“售后环节的钱难赚了。”与此同时,厂家必须要转变思想,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二线城市不好卖的车就往三四线城市卖,单纯追求规模最终可能导致,“卖得越多,被抓住的把柄就越多”。
汽车产业
可能发生兼并重组
专家指出,中国汽车三包政策的实施,可能将成为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导火索。张文利称,美国《柠檬法》的实施效果之一就是在初期大大增加了保修成本,导致生产质量较差产品的企业退出汽车业,最后只剩下三家汽车厂商。“我国可能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在保障汽车买主权益的柠檬法诞生之前,美国像中国目前一样,也有数十家汽车生产厂商。”张文利称,“中国的汽车三包政策就像美国的柠檬法,对中国的汽车行业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