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提醒:选购高通过性车辆警惕“数据忽悠” 空载最小离地间隙数据参考意义不大
文/记者罗林 图/记者龙成通
“考虑平时偶然要走山路,打算近期买一辆SUV,但在了解不同车型的参数时,我却被那些混乱的参数搞蒙了。看中的一款SUV,其最小离地间隙甚至连轿车都不如。”近日,车主陈先生陷入了“最小离地间隙”的迷惘之中。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近年来SUV火爆和跨界车的风行,车辆最小离地间隙的指标数据,也因车企按不同标准自行公布而变得异常混乱。业内人士指出,“最小离地间隙”缺乏强制标准是导致数据混乱的根源,这已导致各种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大量出现,规范车企数据公示制度意义重大。
疑惑:
SUV底盘低过小轿车?
车主陈先生说,近期在计划购车时考虑到回乡下探亲要走泥路,加上平时喜欢自驾出游,于是想买一辆SUV。但在了解自己看中的一款SUV车型数据时,却发觉这款车最小离地间隙仅有160mm,比朋友驾驶的一款韩系轿车的最小离地间隙170mm还小。明明从视觉上看,自己看中的SUV车型通过性明显要好于朋友的韩系轿车,怎么数据上有这样的反差?陈先生表示很疑惑,看来不同车企间的数据很不一致。
记者近日在车城随机走访发现,遭遇到这种困惑的车主并不在少数。随着都市SUV车型的大增,一些声称最低离地间隙高达200mm的车型,在实际的路面行驶中,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众多购车者都感到十分困惑。
调查:
满载空载数据车企说了算
记者走访发现,造成这种数据混乱的原因,主要与当前车企自行公布数据的现状有关。目前,各车型的最低离地间隙的数据是多少,均统一由车企自行公布,而具体到实际的数据,不同车企对外的口径并不统一。而记者在部分车企官方网站发现,即使同一品牌,其下属车型的数据公布,也不完全采用同一标准。以一汽丰田品牌为例,其网站在公告锐志车型的数据时显示,最小离地间隙为175.1mm,并注明了是空载数据。但其旗下花冠车型公布最小离地间隙160mm时,并没有注明是否空载。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车企公布的最小离地间隙,并没有统一标准。从普遍性而言,日韩车型偏向于采用空载时的最小离地间隙,而欧美车系则较多采用满载离地间隙。记者从汽车三包网查询到,以德系热销的SUV途观为例,其两驱车最小离地间隙为160mm,是属于满载状态下的离地间隙。但这种情况并不能一概而论,是否采用满载的最小离地间隙来衡量其通过性,还要根据具体车型进行分析。
提醒:多方面因素影响车辆通过性
记者调查发现,出于车辆舒适性等因素的考虑,目前家用乘用车普遍悬挂较软,满载后汽车底盘离地面的最小距离,根据悬挂不同,普遍要比空载时低10~50mm不等。实际上,从目前车辆操控来看,任何汽车均需要有驾驶员在车内才能驾驶。从行车角度考虑,空载最小离地间隙对于车辆通过性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消费者购车时如果非常看重车辆的通过性,则一定要留意购车宣传单上标记的最小离地间隙,到底是满载还是空载情况下的数据。
值得提醒的是,目前各类汽车网站公布的各车型数据,一般也不会标记车辆最小离地间隙属于“满载还是空载”。因此,购车者一定要货比三家,并在满员承载的情况下,真实感受车辆底盘的高度。值得一提的是,车辆的轮胎直径大小,也会影响车辆的最小离地间隙,这些在真实体验中也需要注意。此外,最小离地间隙仅是影响通过性其中一个因素,离去角、接近角等数据也会影响车辆通过性,需要更全面的权衡。
观点:
“最小离地空隙”也需要强制标准
有维修人员指出,造成“空载数据等同满载数据进行公示”的现状,主要与目前最小离地间隙的标准不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企业可自行决定是否按国家标准执行有关。而根据我国关于最小离地间隙的国家标准,最小离地间隙的定义为汽车在满载(允许最大荷载质量)的情况下,其底盘最突出部位与水平地面的距离,目前这一标准并未强制执行。
由于国内的道路状况参差不齐,消费者对车辆通过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不管是轿车还是SUV车型,最小离地间隙数据的优劣,在销售环节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作用。在这种背景下,趋利的车企在“最小离地间隙”上大做文章,用毫无意义的“空载最小离地间隙”来忽悠消费者。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缺少强制性标准,这种“忽悠”现象还在蔓延。这种数据混乱的局面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秩序。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对于汽车数据严谨性的监管,与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明显不匹配,监管部门迫切需要加强对车企监管,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对汽车消费的误导,导致车企乱公示的行为,扰乱汽车市场的竞争秩序。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