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的汽车三包 何时走出等待季

2012年03月15日 08:36
来源:慧聪汽车配件网 作者:杨文宇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产销国,至今竟然没有一台完整的汽车三包法,若是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势必被定义为一则笑话,但是如今的中国汽车界却不得不尴尬的面对着这样一则现实的笑话。一边是消费者“声嘶力竭”般的呼唤,一边却是汽车生产商“默不作声”的沉寂,留给世人的,竟然是一个遥遥无期的等待的“季节”;一边是中国汽车消费数量的激增,一边却是汽车投诉的节节攀升,留给中国汽车行业的,竟然是一块无法抹平的伤疤。

所谓的“三包法”,其实就是指家用汽车的修理、更换和退货这三项责任,实行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汽车行驶两年或4万公里以内时,如汽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可凭三包凭证办理修理、更换或退货手续,车辆造成损失的,销售者、生产者和修理者应根据规定负责赔偿车主相应损失,修理两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消费者可向经销商提出退货要求。不过,由于目前缺乏一个统一的规范,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厂商、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往往是各执一词,难以得到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

业内人士介绍说,其实早在7年前(2004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就正式公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也就是俗称的《汽车三包法(草案)》,在全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这个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做法使得包括消费者、汽配生产商以及维修店坚信:“在2005年,《三包法》一定能够颁布”,但令人失望的是,七年的等待,换来的依然是等待。直到2011年9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再次就《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进行了公开的意见征求,明确提出了家用车“谁销售,谁负责”的三包原则。然而,不论是之前的《草案》,还是2011年提出的《规定》,都更像是一种行业规范,而不是真正的法律文件。并且这些行业规范的约束力和系统性不够,并不足以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保驾护航。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的增加,势必带来更为严峻的行业问题和矛盾。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共计实施汽车召回82次,召回车辆总数首次突破180万辆,为历年来最高。与之相对应的是,与汽车质量相关的消费类投诉,以及与汽配、维修相关的汽车后市场的问题也再度攀上新高。而2011年全年,我国汽车行业的投诉量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30%左右,严峻的现状和极高的呼声,能否让汽车三包法“顺利出产”成为了业内最大的困惑。

在这个煎熬,却值得等待的季节里,笔者总结了三包法艰难出台的几点原因:

第一,汽车生产企业的不配合。这个原因被公认为是2004年汽车三包法出炉受阻的最大因素,据一位参加过2004年汽车“三包”研讨会的业内人士透露,当时一汽、上汽、东风北汽等几乎国内所有的主要汽车企业联合向国务院最高领导写了一封联名信,明确表态了当时的三包法让企业难以承受。在联名信中,各大企业表示,由于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技术发展尚未成熟,为了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抓住企业发展战略的机遇期,提出了“先出台召回规定,三包政策缓行”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国内汽车市场规模依旧狭小,如果实施汽车“三包”,国有汽车企业此时尚无能力承担作为额外成本出现的“三包”开支。同时各大车企表示,担心某些消费者以“三包”为借口与企业发生纠葛。而正是这封联名信,与企业在“三包”研讨会内外的强硬态度,造成2004年的汽车“三包”石沉大海,再无音讯。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汽车 消费者 车主 问题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