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行业
凤凰网汽车>行业>访谈>正文

赵福全对话韩永贵:硬出身孕育软实力

2017年12月12日 08:27:43
分享到:
来源:凤凰网汽车 作者:综合报道

正在加载中...

凤凰网汽车讯 在关注整车“视听盛宴”之余,我们不能忽视汽车零部件这群汽车人的现实存在。喧嚣过后,是整零结合的迫切现实需求。自主零部件企业的全球市场渗透率远比我们想象的深入。在上一季与曹德旺董事长、王锋董事长、杨洪总裁、刘祥伍董事长、余平董事长五位零部件大佬畅谈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危与机”之后,这一季,我们再次出发,与董扬会长、韩永贵董事长、黄来兴董事长、徐小敏董事长、应宜伦董事长一起重点探讨“零部件企业突破与中国汽车产业做强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话题。在汽车产业即将面临变革与融合的大背景下,凸显零部件企业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同时,我们呼吁大家支持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希望政府用国家资源支持零部件产业发展。以下是赵福全院长对话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永贵的访谈实录。

赵福全:凤凰汽车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2017广州车展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高端访谈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的赵福全。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韩永贵韩总。请韩总和各位网友打个招呼。

韩永贵:各位网友好,主持人好!

赵福全:每一辆车都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构成的,而消费者接触到的是整车,更关注整车企业,往往并不了解幕后英雄零部件企业。借此机会,请韩总向各位网友简单介绍一下海纳川的情况,包括业务、规模、现在的业绩以及未来的展望。

韩永贵:海纳川是一家集零部件研发、制造、营销于一体的大型零部件企业。应该说,海纳川成立的大背景,是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发展至由大到强的新阶段。一方面根据汽车产业链的特点,北汽集团需要构建一个全价值链的体系来参与未来的竞争;另一方面,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北汽在全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强有力的零部件来支撑。特别是在自主品牌创建的初期,并不是所有的外部零部件供应商都愿意全力以赴地提供支持,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零部件体系。

就北汽集团来说,我们始终认为未来在打造核心能力的过程中,除了要有自己的整车,更要通过全价值链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提出“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就是想通过集成全产业链的优势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样既符合北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外部环境对我们的要求。

为此,我们决定组建海纳川零部件公司。成立至今大概9年的时间里,海纳川一直坚持科学发展的战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500亿的销售规模。同时业务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包括车身、内饰、外饰、电子、传动等领域,我们都有所涉猎;也在拓展新能源汽车领域,包括轻量化、传动,以及电子件的网联化等新业务。并且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技术。未来海纳川将不忘初心,为实现最初的战略目标而不断拼搏努力。我们将在销售规模、业务领域、尤其是核心能力方面继续提升,更好地为北汽整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也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

赵福全:现在海纳川有多少员工?在中国目前有多少个工厂?另外,在海外也设了工厂吧?请和大家介绍一下海纳川基本的布局。

韩永贵:我们目前大约有两万人。经过9年的发展,海纳川的生产基地已经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在国内我们重点的还是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展开,在京津冀地区建立了很多工厂,这既符合国家战略,也是北汽发展的根本诉求。与此同时,在广州、株洲、江西、山东等省市也都进行了生产基地的布局。此外,随着这些年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我们在欧洲、美国以及亚洲的很多地方,拥有了10个生产基地,还有6个基地正在建设中。

赵福全:为了支持北汽集团整车事业的发展,诞生了海纳川这样一家从事汽车零部件业务的集团公司,目前已有两万左右员工,不仅在国内也在国外进行了许多布局,一年有500多亿的销售收入。应该说,已经初具规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汽车的零部件有上万个,其中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整车厂从零部件企业采购来的。从整车厂的角度来讲,在大部分零部件必须外部采购的情况下,为什么北汽集团还要建立海纳川?怎样才能协调好内部和外部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关系?而从供应商的角度来讲,海纳川又要如何在满足北汽集团采购需求的同时,不断自我发展?海纳川的零部件有多少是供给北汽集团的?又有多少供给了其他整车厂?这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战略思考?

韩永贵:第一,整车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因此,整车产品需要完整的零部件体系提供支撑。当然,这个零部件体系的构建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独立完成的,整车厂一定需要外部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持。但是,北汽集团愿意也有能力自己来打造这个零部件体系中的一部分,这是集团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从发展自主品牌的角度来讲,自主品牌整车产品在开发、制造、销售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更加需要零部件企业给予有力支撑。而在发展初期,很多外部零部件企业并不一定愿意提供支持,因此,就需要有自己的零部件企业。正因如此,在北汽自主品牌发展初期,亟需零部件支持的时候,海纳川应运而生,勇敢地担负起使命,这是自主品牌发展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海纳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北汽自主品牌的零部件配套问题而成立的。现在北汽自主品牌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在全国很多省市都有布局。但在十年前,我们刚刚创建自主品牌的时候,提供支持的外部供应商很少,更没有企业愿意跟随我们去设厂。所以,我们按照集团化发展的战略,自己组建了零部件集团。

第三,依托于北汽集团,海纳川的成长也就有了保障。在发展初期,海纳川的零部件没有很大的规模,能力也不是很强,盈利空间很小,但我们可以发挥集团采购的优势。否则作为新创零部件企业,我们要想成功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海纳川就可以为整个北汽集团的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不仅可以为北汽的自主品牌供货,也可以为北汽的合资品牌供货,从而给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当然,前期海纳川主要靠自主品牌的订单。

在北汽的供应商体系中,自己的零部件企业和外部的零部件企业共同支撑着我们的整车产品,而海纳川自身也在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为了更好地支持整车,我们在对外合作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原则,即海纳川一定是和相关领域国内排在前三甲的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这些合作不只是为了开拓市场,更是要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实际上,和一些国外顶级企业在中国建立合资合作关系,也有助于零部件产业的本地化,这是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

所以在建立合资企业的时候,我们都提出必须要建立本地化的研发中心,要求外方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然后我们再来一起开拓更多的市场。不只要开拓北汽内部的市场,更要开拓北汽之外的市场。

海纳川发展到今天,北汽内部市场大约占到我们销售额的70%,另有30%来自我们开拓的外部市场。其实一家企业的真正实力就体现在能够在充分市场化的竞争中赢得份额,应该说在这方面,海纳川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赵福全:今年我们的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高端访谈栏目聚焦在与零部件企业家进行交流,很多行业领导和专家都认为这个主题非常好,因为汽车零部件产业不强,汽车整车产业就很难做强。而您是零部件企业中有特殊代表性的领军人。多数零部件企业都是独立的,向全世界各家整车厂供货,而海纳川则是诞生于北汽集团发展自主的大战略之下,具有很强的整车背景。

整车是由零部件构成的,有时候整车厂想买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可供应商不卖;有的时候供应商同意卖了,但要价太高,整车厂又买不起。很多中国自主品牌在起步阶段,都苦于这种成本压力和技术封闭的瓶颈,亟需零部件企业的支持。所以,海纳川在北汽发展自主战略诉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有重要意义的。而且海纳川也确实做得相当不错,500个亿的销售额就是证明,9年时间就能发展到这个规模很不容易。

由此就产生一个问题,刚刚您也谈到海纳川在发展过程中也在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努力从有实力的零部件企业引入技术,同时也强调未来进一步发展外部业务。在这个过程中,海纳川要如何才能既满足北汽的需求,又独立于北汽扩展业务呢?与独立的第三方供应商相比,在和其他整车厂合作时,海纳川会不会遇到特殊的困难?其他整车厂不担心自己的核心技术被海纳川共享给北汽吗?

韩永贵:第一,一家零部件企业要想真正获得整车厂的信赖,有实力以第三方的身份赢得市场竞争,就必须有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体系。在这方面,比起全球顶级的独立供应商,海纳川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也一直在努力追赶。

第二,在和其他整车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确实有些企业担心我们隶属于北汽,会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毕竟从产业链安全的角度讲,整车厂都希望与自己合作特别是战略合作的零部件企业能够“受控”或者至少“中立”。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在海纳川成立之初,我们就已经考虑到了,并且预先做了应对。

一方面,我们叫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并没有挂北汽的名字。而且我们的企业是股份制的,北汽只是控股,并非全资。目前,北汽持有海纳川60%的股份,北京工业投资公司持有40%的股份。

另一方面,“海纳川”这个名字就表达了我们的理念,即海纳百川。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对国外,我们在产品、技术、机制、人才等各个方面,都保持完全开放的心态与胸怀。这个理念虽然是9年前提出的,但非常有前瞻性,现在来看与今天共享经济与合作共赢的趋势特别契合。

从国内来讲,我们最近在与中国最好的零部件企业之一上海华域进行深入交流,开展很好的战略合作,彼此会把最新的产品和技术拿来共享,使双方共同进步。而与国外顶级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就更多了。实际上,这是任何零部件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实现从大到强都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律。如果一直把自己完全封闭在原来的体系中,只想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也很难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如何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未来如果你的产品和技术能够真正引领某个细分市场,你的成本控制能力、核心技术能力以及服务保障能力能够真正满足整车厂的需求,那么无论你是什么背景,客户还是会选择你的。

赵福全:应该说没有北汽的业务,就不会有今天的海纳川,可是如果未来只靠北汽,海纳川的竞争力就很难进一步提升。所以,海纳川虽然基于北汽,但致力于在北汽之外来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您刚刚谈到了海纳川在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缩小与全球顶级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差距。您也谈到了开放,要通过合作与学习,不断自我提升,满足客户日益严苛的需求。

不过在与其他整车厂合作方面,还想请您具体谈谈。比如,海纳川怎样解决客户担心的知识产权界定不清的问题?毕竟北汽既是海纳川的大股东,也是海纳川的主要客户。假如海纳川要给另外一家企业,比如吉利奇瑞供货,对方不会有担忧吗?这个问题恐怕是所有由整车厂自行打造的零部件企业都会面临的挑战,对此,海纳川有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

韩永贵:海纳川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就提出,我们要依托北汽的集团化优势,但不是完全依赖北汽,现在依托北汽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开拓市场。起步阶段我们在总体规模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而近五年来,我们在研发体系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构建了两级的研发体系。

第一级在总部,负责抓总体,重点放在产品、技术规划上,包括对一些前瞻技术的跟踪,对一些零部件发展新方向上重点技术的研究。这里说的是海纳川的总部,而非北汽集团的总部。当然,双方的研发力量也有内在的联系和紧密的沟通。第二级主要围绕着海纳川现在已有的核心业务板块来推进具体研发,这其中既包括我们自己的全资企业,也包括与其他伙伴合资企业的研发力量。

从海纳川零部件公司的研发定位来讲,应该说我们也是北汽集团整体研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集团在某些零部件上有需求,海纳川就通过建设自己的能力承担起来,或者说把握住集团提供的这样一个机会,这样双方就构成了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这种联系更有助于我们发挥各级研发的不同优势,去开发更有针对性的产品。

而在对外配套的过程中,我们一是依靠自己的产品能力,二是尽量体现自己作为第三方的公正立场。比如说外饰业务,除了北汽自己的产品之外,我们还面向外部开发了产品。不仅与北汽自主品牌,以及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合作,而且也为宝马和其他一些整车企业供应外饰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强调自己作为零部件企业的第三方立场,而有意淡化北汽的色彩。

比如全球第二大天窗供应商英纳法(INALFA)已经被我们全资收购了。但是对外它既不用北汽英纳法的名义,也不提海纳川,就用自己的名义来参与全球的业务。海纳川仅仅通过监事会进行总体管控,并不干涉其具体管理。又如渤海活塞,在活塞方面是国内最强的企业,目前全球排名第四,现在也是我们完全控股的上市公司。还有江南模塑是全国最好的外饰企业,而且是民营机制,与我们可以优势互补。海纳川与其成立了合资公司,我们占51%的股比,所以这个合资公司是与我们合并报表的,但是对外就称模塑。

赵福全:韩总这番话使我深受启发。我相信所有的整车厂都会纠结一件事,既需要培育自己的零部件企业,但又不希望这个企业只为自己服务,因为只有扩大外部供货,才能真正实现规模效益,有效摊销成本。而且也只有与外部优秀的其他供应商合作及竞争,自己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提升。但是,具有整车企业背景的零部件企业,在确保自己掌控核心技术的同时,如何让其他整车厂认可其中立的第三方地位,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知道,德尔福其实就源自于通用汽车,一开始在通用内部供货,同时也给其他车企供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被剥离并在资本和运营上完全独立了。

而听了韩总的介绍,我们知道海纳川从一开始也是依托于北汽,没有北汽就没有海纳川的发展。当然反过来讲,没有海纳川的支持也不会有北汽自主品牌的发展。但当北汽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必然向全球优秀的供应商开放供应链体系。这就要求海纳川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则连北汽的要求都很难继续满足。而能力提升后,海纳川也就可以为更多的其他车企供货。所以,海纳川对于北汽是依托但不是依赖关系,这种依托其实也是一种孵化,体现出整车厂对零部件的拉动效应。没有北汽集团,就没有今天的海纳川,但是如果海纳川只依靠北汽集团,就不会有未来的海纳川。

而从研发的角度,您谈到了海纳川的两级研发,集团层面有研发,各个业务领域的子公司也有研发,这样既能更有针对性地打造产品和技术特点,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能在集团内掌控和共享一些共性的技术及资源。同时,海纳川集团层面的总体研发也会成为北汽集团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支持、相辅相成。

您还提到了淡化北汽背景以更好地开拓外部市场的举措,比如全球知名的天窗公司英纳法,通常还真的不会注意到它是海纳川的子公司。

韩永贵:我们已经收购英纳法6年了。刚刚介绍的还都是海纳川的主营业务,全资收购或者控股的知名企业,实际上我们还有其他很多参股的合资企业。

赵福全:看来海纳川确实不是简单的北汽集团子公司,它更是一个大型的、全球性的零部件平台,像英纳法、渤海活塞等企业都愿意借助这个平台发展,获得为北汽自主品牌乃至北汽奔驰、北汽现代供货的更好机会,而这些优质供应商的引入,也会提升北汽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双方的共赢。而且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平台的实力以及独立性也会越来越强。如果中国能做好若干个海纳川,相信未来一定能从中诞生出中国的德尔福、摩比斯。

下一个问题,北汽集团在做整车产品时一定有自己对核心技术的诉求,这种诉求和海纳川对核心技术的诉求可能有时候一致,有时候又不一致。同时,北汽集团与海纳川各自掌握的核心技术肯定也有出入。如果海纳川未来想在市场上独立发展,成为北汽集团孵化出来的下一个“德尔福”,那么对于整零两方面的核心技术,你们是怎样进行有效分工和开展密切合作的呢?也就是说,海纳川如何既保障北汽的技术需求,又做好自身的技术储备?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123阅读全文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责任编辑:苏瑞琦 PA016

文章导航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