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致力于研发、推广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上市公司,因为一则电动汽车充电器的“公案”,其股价市值一天内蒸发了10亿元。
事情是这样的:6月20日,香港《苹果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产的士充电爆炸》的新闻。该文章称,2013年6月18日下午2时30分,比亚迪在香港运营的一辆电动的士发生充电器爆炸事故,随后国内的一些媒体对该新闻进行了转发报道。
6月21日,比亚迪董事会发布了一则澄清公告,针对《苹果日报》的报道,给出了详尽的细节:6月18日下午2时30分,于香港爱民饰停车场内用于车辆充电的比亚迪壁挂式充电盒出现部分熔化现象,正在充电的车辆更换其他充电盒完成充电后驶离,未造成其他损失。
比亚迪强调该事件涉及的电动车以及充电设施均未有爆炸现象发生,意指媒体用词不当。当天,比亚迪公关传播科的工作人员纷纷出来谴责“标题党”,称“某些媒体在知道真相的前提下,仍采用《比亚迪电动车爆炸特斯拉召回电动车电池安全引发关注》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公众关注,其险恶用心可见一斑。”
比亚迪在澄清报告中解释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充电盒的供电部分接点接触不良导致接点过热,进而出现了部分熔化现象,与电动车设计、充电设施及充电程序无关。
即便事实如此,在一条负面新闻就可以使得一个上市公司长时间的努力瞬间付之东流的时代,比亚迪的损失不是通过一篇澄清报告和一两句解释就可以挽回的。
根据传播学的概略理论,人们都是认知的“吝啬鬼”。在处理复杂信息时,有限的能力迫使人们奉行“认知的经济学”,即形成简单化的思维模式。在浏览新闻时,人们倾向于将结论存储起来。就像在很多读过这则新闻的人中,比亚迪电动车会被概略成“起火、爆炸、不安全”,甚至相当一部分人会把电动车概略成“不安全的事物”。
显然,这对电动车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来说,十分不妙。因为通过这种信息处理后,人们极有可能把电动车带来的节能、环保、时尚等正能量扼杀在对事故的恐惧中。这不仅将延缓电动汽车私人推广的脚步,且对全社会的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也无积极意义。
笔者认为,对大众媒体和新媒体来说,应该给予那些具有正面意义的新生事物更客观、更理性的报道。以比亚迪此次的事件为例,媒体至少应该在得到足够证据和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再进行新闻报道或转发,而不是用类似“电动车爆炸”这样的标题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对国产电动车企业来说,除了每次事件后的澄清,能不能沉下心来把产品做得更可靠一点、更安全一点?新技术、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时间漫长的检验,企业应该通过严格的质量监控,把好每一道关口,真正把产品和品牌做起来,而不是遇到问题就气急败坏,怨天尤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强大的品牌和产品面前,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更容易从问题中站起来。就像丰田和大众,即使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刹车门”和“DSG事件”,如今依然屹立不倒,深受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