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中国车市没能扭转4月以来的颓势,产销双双下降,一时间风声鹤唳。“拐点论”又一次出现在媒体版面上,观察家们也开始修改自己年初的乐观预测,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调低了对全年车市总销量的预期。
尽管,我一贯是汽车市场乐观派,也认为现在就认定今年车市实现不了年初的预期还为时过早,但我同时觉得,让中国汽车产业冷一冷不是什么坏事。
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金融危机之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提振车市的措施更使这个市场成为近3年来全球汽车市场中最具爆发力的亮点。但是,与此同时,能源、环境、交通问题与汽车保有量增长的矛盾正在逐渐趋于紧张,我们对汽车和汽车产业的许多认识也没有跟上汽车销量的增长步伐,汽车产业“硬件”与“软件”有些失调。正因为这种背景,眼下的短暂“冷却”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冷静思索一些问题的机会。
其一,“遍地开花”的汽车项目热可以冷静冷静。众所周之,尽管最近几年在相关调控政策约束下,新上马汽车企业数量得到了一定控制,尽管产能过剩时常成为产业讨论的热门话题,但汽车项目仍是不少地方政府的“香饽饽”。很多“省长一号工程”、“市长一号工程”都是汽车项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仅2010年至2012年期间,来自十多家企业的新规划产能总和就超过600万辆,远远超出汽车市场销量的增速。市场冷一冷,正好给产业和企业的“扩张热”降降温。
其二,汽车市场的暴增给了产业浮躁的情绪,认为自己已经“玩得转了”。这种情绪,表现在新能源车上,就是所谓的“弯道超车”理论。但时至今日,有几个企业说他们已经把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问题弄明白了?过去的几年中,电动车热得发烫,有的企业就是看中了可以拿到一笔不用付利息、不用还贷款的项目费用。谁敢说,为了这笔钱,企业中没有说大话、说假话的?现在,车市冷一冷,也有助于产业和企业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些工作。
其三,我们一直在提产业调整、扶植自主品牌,但拿出来具有实效的措施并不多。前不久,几个相关部委就汽车产业调整召开了个座谈会,但会上涉及自主品牌发展的议题却不多,也没有列为重点。在此次车市下滑中,我注意到,不少合资品牌不但没有下滑反而逆势增长,进口豪华车更是成为领涨板块,而不少自主品牌、尤其是微车成了下滑的重灾区。这样的反差又一次提醒我们,不要被市场表面的繁荣蒙蔽了眼睛,而应该切实地思考一下自主品牌未来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