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补发,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3日。
本报讯 (记者姜文良)人未到提案先到。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 3月1日提交了“关于做好应对‘汽车社会’到来各项准备工作的提案”。
2009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10年我国汽车市场销量将继续增长10%以上,我国汽车市场在今后十年里将继续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好研究规律的李书福认为,我国从“自行车社会”走向“汽车社会”这一历史进步已不可逆转地到来。
汽车业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而汽车消费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汽车产业本身。欧美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社会”到来后,城市扩张才真正开始,汽车对石油的大量消耗和环保的压力,车与人的矛盾也会随之日益凸现。因此,应尽早制定能源、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应对策略,以迎接“汽车社会”的到来。
李书福建议,成立中国汽车社会研究课题组,为中央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在向“汽车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为使汽车消费产生好的效果,首先应该发挥市场作用。但是,由于“外部性”影响的大量存在,完全靠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还不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适应性的政策调整,已不足以应对“汽车社会”面临的全局性问题。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涉及的问题,需要国家出台政策统筹解决。
为在建立“汽车社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政府应该及时制定清晰而富有远见的汽车产业战略目标,把汽车作为战略产业,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扩大内需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头产业。
低碳发展需要法规护航。他认为,要充分考虑能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借鉴国际经验,及早出台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法规,给社会以强烈的节能和环保信号,使新进入市场的汽车平均能耗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他指出,公交优先应该是一种吸引消费者的选择,而不是限制私人交通的棍子,发展公共交通与发展私人交通是并行不悖的。重要的是各城市应设计出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居民出行方式,给居民以出行方式的选择权。同时,不应因一时基础设施不足,就简单地限制汽车消费。
市场竞争对于汽车产业和企业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许多问题要靠市场和市场竞争来解决,而不是靠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政府担心汽车产业过度投资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应该给予汽车企业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放宽审批限制,企业对市场的情况是最清楚的,企业对自身竞争力的判断也是最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