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自主或成出路?
抓不住最后的机会,自主品牌面临生死关头?这样的说法确实有些危言耸听的意思,但不能否认的是自主危机论一定不是空穴来风,韩国现代也不是一夜成名。
老一代汽车人都有个梦想,希望中国能够有个响当当的轿车站在世界舞台上与外国汽车较量。如今,中国汽车走过了60个年头的发展道路,似乎还在寻找自主发展创新道路上,路在何方?无人能回答,甚至有人曾提出, “我们不能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
一石击起千层浪,2005年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引起了“何龙之战”。原分管汽车工业的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起身反驳其观点,“知识产权代表在知识上的控制权,品牌是代表知识产权的。说没必要搞自己的品牌,这个观点没道理。
何老认为,“我们应该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学习他们的技术,学习他们的管理来壮大我们自己,逐渐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发展起来。通过合作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把我们的自主开发能力、自主品牌搞上去。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这个观念,并且一直为这个事呼吁。”
但是合资模式发展至今,人们又开始反思“市场换技术”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似乎市场和技术统统没捞着。途中,自主创新道路也有过多种探索,奇瑞、吉利必然是正向研发的成功典型;启辰品牌是合资自主的典型;北汽绅宝、上汽荣威是技术收购型发展道路典型;而如今的沃尔沃发展道路又像是开辟了自主创新道路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另外还有标榜欧洲标准的合资自主“观致模式”。
业内人士曾断言,观致或能成为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上的一匹黑马,也是近几年最具希望的一个品牌。对此,观致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谦认为,随着社会和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积累,行业实践都是一步一步向前的。“十几年前有像奇瑞这样以那样简陋的条件做出一个车,这个确实也是一个行业的创造性发展。几年前,行业在技术上比较代表的向前发展的,我觉着是上汽收购罗浮之后做出来的荣威,代表着几年前行业自主品牌技术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随着行业的不断变化,大家可利用可调度的资源不断地增加和用户的要求不断地增加,我也相信行业还会有不断新的各种经营模式的实践出来。”
当下,自主正向研发显然已遇到瓶颈,“市场换技术”无果“股权换技术”没希望的时候,面向国际市场,“合资自主”这一说法似乎让自主品牌看到了希望。当然,合资自主曾一度被认为是本土自主品牌的竞争对手,但如今“是否造合资自主车”这种疑问早已销声匿迹。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表示,未来合资公司应合理承担“走出去”的重任,不一定是自主品牌的事情。“合资到期了,该延期的延期。合资企业要注重研发的本地化,第二是国际化战略不应该都是自主品牌的责任,合资企业也应该有共同的责任。现在的合资企业基本上只盯着中国市场,为什么走出去一定是自主品牌,合资企业也要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合资企业走出去,我认为这应该有一定的比例,这是理所当然的提法。”
对此,笔者有一点疑问,合资品牌以什么名义走出去?如何建立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价值?取其精华,借鉴韩国汽车产业发展壮大进而走出去的经验,在正确合理的出口政策导向下,中国汽车若想面向国际市场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合资自主或能成为不错的选择。
当然,与韩国汽车产业不同的是,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角逐的同时不能放弃或者忽略中国广阔的本土市场。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对于汽车行业提出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方向是到2015年,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自主品牌轿车国内份额超过40%。2015年,大型汽车企业应具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平台开发能力。
几大车企间的淘汰赛必将愈演愈烈,自主品牌如何均衡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如何均衡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最终又将如何抓住消费者的心,在国内本土市场建立起“中国烙印”?试想,让我国本土消费者建立起对自主品牌的信心即品牌认同,其实并非难事。迎合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如果某自主品牌经历了海外镀金并在海外赢得了一定的认可,以海归身份回到本土市场,中国消费者是否会更容易接受?当然说千道万,终究离不开产品品质提升这个老话题。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有关北汽绅宝面世的一段趣事。对于绅宝能否量产一事,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只听一人“指示”,他是一位韩国人,负责北汽整个质量体系构建,被誉为掌控北汽股份质量生命线的尹泰副总裁。尹泰“一声令下”,绅宝开始量产了。
如今,自主品牌似乎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淘汰赛即将上演,谁将最终胜出?我们拭目以待。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