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本义是不聪慧,迟钝。古籍《说文》解释为“不慧也,字俗作痴”。佛教说,贪、瞋、痴乃“三毒”。在梵语里,“痴”又译作“无明”,即愚昧无知,不明如实之事理。
2010年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对于排名争夺激酣,我们很能理解,正如我们小时候看重考试排名一样,大型集团间也避免不了对于虚名的痴迷。
不过,对于争夺中的大型集团来说,未来可能同样会发现一时的排名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未来汽车业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是技术实力、管理水平、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等全方位综合能力的竞争,排名第一并不意味着综合能力强,同样不代表能够在全球汽车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汽车业大型集团排名曾长期保持“3+X”的格局,直到2009年长安汽车集团开始向第一阵营发起冲击,国内汽车业格局首次发生了重大改变。2009年长安一度饮恨三甲,2010年年初开始即铆着劲向前冲,这让传统三大集团之中的东风和一汽首次有了危机感——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两大集团,如果让后起之秀长安超越,怎么说也是有失面子的事情。国内大型汽车集团之间的排名从未被看得如此重要过。
2010年除上汽集团以超过350万辆的销量保持绝对领先外、一汽、东风、长安的产销都在250万辆左右,产销规模只在伯仲之间。可见长安对第一阵营的冲击带来的影响很明显,这就是规模被大型汽车集团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
东风和一汽人士私下常抱怨,长安靠廉价的微车冲量,含“金”量不高,但他们也无法忽视主管部门明确“以规模论英雄”的指示。
2009年初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计划到2011年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正是如此,汽车业的产能竞赛就加速上演,扩大产能、新建生产基地等动作频繁上演,最甚者如长安汽车集团更是一年内与国内7个地方政府签订了扩能协议,计划新上产能达200万辆以上,尤为令人惊讶。
在谈到“中国车市未来竞争趋势”时,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徐留平坦承,未来五年市场将面临一次大洗牌,只有规模进入行业前三,长远来看才能确保自己安全。这正是长安不断加速扩张的原因。
汽车业第二阵营北汽与长安采取了相似的并购方式来做大,其2015年已经瞄准了产销300万辆的目标。作为北汽的直接竞争对手,第二阵营另一大集团广汽年初时制定的是“十二五”产销200万辆,但看到北汽产销目标如此激进,随即在广州车展上也抛出了针锋相对的300万辆目标。
目前汽车业最活跃的阵营正是第二阵营企业,长安、北汽和广汽近年来不约而同四处寻找并购机会,就是希望迅速壮大规模,提升集团在行业中的排名。为此,上述三大集团都提出了2015年产销300万辆的目标——他们制定这一目标并不是根据自身未来产销增长情况,而是因为300万辆是进入第一阵营的基本条件。
2010年长安汽车集团全年销量为237 .88万辆,同比增27 .22%。2015年要实现300万辆目标相对轻松;北汽2009年产销超过150万辆,用5年时间将产销量提升一倍即可达到300万辆目标。而广汽集团2010年产销不过70多万辆,要用5年时间翻两番,不得不说有不小的难度和风险。但是为了排名,他们已无暇计较那么多。采写:南都记者 黄习伟
神马观点
2010年除上汽集团以超过350万辆的销量保持绝对领先外、一汽、东风、长安的产销都在250万辆左右,产销规模只在伯仲之间。
麦宏坚:车企集团之间的销量排名争夺与其说是排名之争,不如说是品牌角力。神马都是浮云,效益才是其根本。
徐钟:客观地说,国内集团大多是依靠旗下合资企业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但是按照国际汽车业统计惯例,这些挂外资品牌标的产品销量都是计作外方品牌的,如果除去这一部分,我们的实质销量就少得可怜了。可惜为了排名,为了个人政绩,大集团往往都把外资品牌销量也计算进来。虽暂能迷惑消费者,一旦未来汽车业开放合资股比限制,真相就将浮出水面,那时再回顾过去,希望他们不要为此时的“痴”而悔。
朱中齐:在国内几大汽车集团的争位中,东风“老三”的地位被觑觎很久了,2009年长安还凭收购之机暂时超越了东风。不过,从最近发布的2010年企业销售排名来看,长安虽在东西南北中“全面开花”,但销量与盈利并没能全面超越东风。这也间接说明,在竞争上升到一定层次后,单纯地做大、争名次已没啥实际意义了。
雷敏:一味追求规模的汽车集团,在做大之后会不会是“虚胖”,有多少是“肌肉”呢?哗众取宠,不要换来独处时的懊悔。
杨彩芳:悍马走了10多年的路年产多少辆?比亚迪多少年就已达到了52万辆?这两者究竟谁好?
林憬文:200万里头,谁给仔细算算,能体现自主研发实力的占比多少?这200万里头,含金量低的微车占一部分、拿来主义的合资品牌再占一部分,就基本齐了。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