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汽车·汽车达人秀 要说高田公司的安全气囊,真是让日本政府和有合作的汽车厂商“操碎了心”,也着实领教了北美市场真的“不好惹”。伴随着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启动了新一轮召回,这家来自日本的汽车安全设备供应商再次成为了媒体与用户关注的焦点,而此次涉及的车辆会达到510万,这意味着,涉及召回的车辆总共达到了2800万辆,其中美国市场占了2400万辆。根据中国质检总局统计,2015年我国汽车总共召回352.23万辆,其中因高田气囊问题召回了253万辆。这样看,高田气囊真是个“炸弹”。
事件回放:高田气囊导致的伤亡已不仅仅局限在日系品牌中。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表示,去年12月22日,在南卡罗莱纳州,一名佐治亚州男子因事故死亡。这是全球第10起与高田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相关的案例,同时也是第一起发生在本田汽车之外的案例。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称,新召回的500万辆汽车包括100万辆安装了与事故中福特Ranger皮卡车类似安全气囊的汽车。另外召回400万辆汽车是为了对高田气囊进行另外的测试,包括本田,大众和其他汽车制造商的汽车。此前,12家主要的汽车制造商召回了2300多万个高田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涉及的车辆达1900多万辆,这也成为了美国汽车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安全召回事件之一。
没完没了的说“高田气囊”隐患,到底哪出了问题?
毋庸置疑,安全问题放到哪都是大事,更何况是关乎生命的汽车驾驶安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之所以三番五次的严厉制裁高田集团,最重要的导火索就是因为从2008年开始,关于高田气囊爆裂出的弹片导致驾驶员伤亡的问题就没有停歇过(在美国已有10起直接性的死亡事故),起初,高田集团只是把问题归在部分仓库的材料储存装配上,认为跟气候潮湿也有关。
这样的解释显然有搪塞之嫌,后来这个事又延伸成了气体发生器的问题,按照高田自己的说法,他们承认了用于气囊生产的气体发生器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关于高田安全气囊的缺陷问题,合作伙伴日产给出的说明是:“随着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多年以来的高湿度环境),安全气囊的推进剂有可能出现问题,这会让安全气囊工作时候,内部的燃烧会过于猛烈,从而产生极大的气压,导致爆炸破裂,炸出的碎片就可能会直接伤害乘员。
事实上,这说的很笼统,具体的问题其实和气囊内部使用的气体发生器有关,它也是触发引爆的核心部件,这种技术类似火箭的推进剂,高田出品的安全气囊内部储存有硝酸铵,当汽车受到猛烈撞击时,硝酸铵迅速分解产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气体。而对于气囊用气体发生器使用硝酸铵类物质,其实是存在很大争议的,换句话说,目前的主流安全气囊供应商中只有高田的产品使用了硝酸铵,相应的,竞争对手奥托立夫和天合则采用了硝酸胍作为主原料,这两种物质有什么区别吗?
其实最主要的差别是,硝酸胍要比高田使用的硝酸铵化学性质更加稳定,对于主副氧化剂以及催化剂的要求也更加宽泛,相应的硝酸铵技术较为成熟,毒性小,生产成本更容易控制。但是,争议终归只是争议,面对危机,高田方面也多次强调: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硝酸铵或者之前的推进剂成分存在缺陷,更改推进剂成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气囊的质量。也就是说,高田在新设计的产品中依旧使用了硝酸铵,但体积上缩小很多,以确保稳定性保证安全。事实上高田公司使用硝酸铵已有15年以上的时间。
更值得高田反省的事:海外工厂的装配质量让人“捏着一把汗”。
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说,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绝对算是全球厂商中名列前茅的,得益于可靠的质量,一个个日本品牌成功打进了全球市场。然而对于高田气囊的隐患来说,很多质疑声音却指向了其生产质量出现了严重问题,其实从2005年开始,高田公司向北美市场供应的产品绝大部分是产自墨西哥蒙克洛瓦工厂的。同时,这里还是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主要生产厂之一,根据海外媒体的调查,从2001年开始,该厂的工程师就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气体发生器焊接不当和部件生锈等。该公司的产品缺陷管理记录中说,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气囊在工作中产生问题。调查还显示,2002年,该厂每百万气体发生器中有60-80个存在缺陷,比高田公司质量控制标准高了6-8倍。
表面和深入的问题都有,高田会怎么招架?
其实说到高田集团问题,我们还是要客观的看,首先这家公司在汽车安全领域掌握的核心科技和实际业务量是很多相关企业所望尘莫及的,举个例子:日本高田、德国大陆(Continental)和德国博世(Bosch)是少数几家掌握安全气囊核心元件气囊控制单元(ECU)和传感器的企业,而高田又是这些掌握核心元件中唯一能够独立生产安全气囊的企业。粗略统计,高田气囊目前在全球气囊的市场占有率要超过20%,而高田公司则是世界上第二大汽车安全部件制造商,主要客户除了日系阵营的本田、日产、马自达、三菱汽车等,还有奥迪、奔驰、宝马、通用、现代、福特等诸多知名车企,因此气囊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事实上,高田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的印证了日本工业制造领域封闭的供应链关系,在全球化生产情况下的短板,而对于高田本身,交上罚款,解决资金问题也许是眼下最重要的事,同时,更多的日本汽车厂商也在逐步放开,把控质量关的同时,引入更多海外合作伙伴,这样看,高田“气囊门”事件如果真是“炸弹”,警示了更多日本企业,对于长久发展未尝不是件好事。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